【星期五的月光曲-台積電文學沙龍75現場報導】侯延卿/放火的人,未燒之書

出生於海南島的關曉榮,在台灣出生的楊渡,兩人是相差九歲的患難兄弟,年輕時調皮搗蛋常常互相掩護,因此楊渡戲稱他和老關是「虎豹小霸王」。10月29日「星期五的月光曲」朗讀活動,由他倆同台分享報導文學與報導攝影最美好的年代。主持人是同樣兼具文學與媒體經歷的朱國珍。
幫派打架,一定是小弟先上,大哥殿後,所以楊渡自告奮勇打頭陣開場。話說1982年,二十四歲的楊渡進入《大地生活》雜誌工作,有一次因為揭露政治犯內幕,致使《大地生活》停刊。那還是戒嚴的年代,楊渡擔心自己會被逮捕,心情忐忑,跑去花蓮散心。到了靜浦,他沿著長虹橋慢慢走,聽到遠方傳來歡唱聲,忍不住循聲去參加豐年祭,玩到晚上沒地方睡覺,跟一位現場結識的原住民朋友去海邊打地鋪。他記得那一夜東海岸的浪濤撞擊岩石發出雄渾的聲音,挾帶銀色月光拍岸而來。累了趴在岩石上入眠,與海面平行,彷彿浪潮不再湧動,而是大地搖晃著他載浮載沉。太平洋是母親,整座島嶼都成了他的搖籃。
1984年,音樂家胡德夫在愛國西路天橋下成立人權服務處,台灣社會還在討論高砂族、高山族等名詞,無法定論,人類學家王志明(《憂鬱的熱帶》譯者)提出了「先住民」和「原住民」兩個選項。胡德夫和楊渡商議,成立一個組織應該命名為「先住民權利促進會」還是「原住民權利促進會」?楊渡認為簡稱「原權會」念起來比「先權會」生猛響亮,於是那年12月成立了「原住民權利促進會」。沒想到「原住民」一詞後來成為法律名詞,沿用至今。
同樣是1984年,關曉榮到基隆八尺門蹲點做紀實攝影,記錄阿美族人在漁業勞動上的貢獻,隔年發表《八尺門:再現2%的希望與奮鬥》。關曉榮以「音畫分離」的方式,一邊朗讀一邊放映他的攝影作品。在八尺門的日子,當地居民阿春給予關曉榮最溫暖的協助,兩人建立了深刻的友誼。阿春在海上勞動的時候意外斷了一根手指,2010年在建築工地做板模工又斷一根手指。今年5月,阿春在工地心臟病發過世,在勞動場域貢獻與結束了他的一生。關曉榮收到通知,再次回到八尺門,參加阿春的告別式,流連於三、四十年前住過的屋子,人事已非,感慨無限。
1989年,楊渡與徐宗懋到天安門現場採訪。徐宗懋被流彈擊中後頸,子彈穿喉從口出,就近送往主治眼科的同仁醫院急救,醫護四處聯絡救護車,在圍城的槍聲中將徐宗懋轉送天壇醫院。三十多年過去,楊渡明白了當時許多看似平凡的細節蘊含了什麼意義,因此寫出《未燒書》。
在1980年代,關曉榮和楊渡是記者、社會運動者,也是到處點火的人。現在的他們則是敘述者,滿腹說不完的故事,繼續吸引想聽故事的人。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