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小說】洪明道/佮田閣佮地

《賀新郎》出版,很榮幸今日能來說些吉祥話祝褔這本書,當然也有一些真心話。
在我初探小說藝術時,楊富閔已是在課堂裡發光的文學新人兼助教,出版了《花甲男孩》,容我稱呼為學長。當時我驚異於其中語言的切換,以及文言和台語兩個極端的衝撞。富閔擅長借用漢字之形體、華語之音來逼近台語,比起台語內借音的歌仔冊,反倒近似於台語歌KTV字幕。迸發出來的是台灣地上的故事,也開啟我對小說樣貌的想像。
一轉眼已是十年,學長的創作已積累不少。不過,自選集《賀新郎》僅有〈暝哪會這呢長〉出於首本小說集,其他更多的部分來自於《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故事書》,也有幾篇是《休書:我的臺南戶外寫作生活》的作品。這些篇章揭開小說世界的布簾,讓我們看到背後的山川草木,更偏向是「散文的楊富閔」,或許藏著寫作者對自我的構築。說是散文卻又不夠精確,這些篇章脫去小說性的結構,在散文、雜文邊界遊走,有意識的實驗著。
這些篇章保持著接近玖壹壹的方式,在語言文字上製作remix,在結構上爭取自由。〈大內楊先生十二位〉正如賣藥仔,一一介紹人物出場;不少篇章如〈纍纍——大西仔尾的故事〉則以地理為主要敘事脈絡。這些都打破了以情節或主要人物為主線的敘事原則,遵守這樣的原則大多能成功牽引讀者的視線。捨棄原則後,面臨的是實驗伴隨著的風險,一操作不慎,段落和段落之間容易散失緊密的意義的連結。
這些篇章以「我」的眼睛和趣事吸引著讀者,略略平衡了這樣的風險。面對荒蕪的、悲涼的、人跡罕至的風景,「我」的眼睛看出去,照出感傷中參雜和解和欣喜的內面,或轉化為帶有童趣的新感受。
有土地、地上的人、人的記憶,《賀新郎》還有人和人之間的牽絆,這部分總能強烈地從紙上傳遞而出。〈我們現代怎樣當兒子〉台灣親緣情感中表面上的弓(king)、骨子裡的熱,在兩代的兒子身上傳承著;〈為阿嬤做傻事〉末段凝視遺照的運鏡、儀式完後的親族反應,情感力度強勁而真摯。
《賀新郎》所羅列出來的迎親隊伍,已經有袂䆀的範勢。這列隊伍標誌著在華語為中心的台灣文學中,有彈性的台語滲透和發聲嘗試,並且將虛浮的空間進行接地。不過,這樣的台語發聲策略到了台語文邁向建制化的路上,能夠站在什麼樣的角色,仍有待思考。在這個文學益加多元化的時代,也許本土的意義在於將各種類型的空間和語言接地,蹲低身子,然後再高高跳起。不同時期發表的《賀新郎》正讓我們看見了蹲低的過程。
這陣娶嫁的隊伍就欲到位矣!將來新人會對佗位去,我也毋知,但是佇心內恬恬仔期待。書中的文學夢有如月光,時時照映在字字栽種的田園。我期待太陽、期待月亮,也期待偶爾沒有月亮的晚上。我欲將茶杯捀(phâng)低低,祝你的文學佮田閣佮地!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