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人文】張瑜鳳/以良知喚醒法律

推薦書:法律白話文運動《臺灣法曆:法律歷史上的今天》(臺灣商務出版)
擔任法官超過二十年,每天踏入辦公室前,心中還是有些微的不安,因為辦公桌上會擺著什麼案子?不知道。
沒錯,我們承辦的案件是電腦選的。
源源不絕的案件進入法院大門後,按序編號、排列,依照輪次,用電腦程式分案。就像是樂透轉輪一般,每天開獎,案件會分到哪一位法官手上?誰也無法預測。
這樣的透明公開分案方式,是避免幕後黑手操縱及不公。對於法官而言,或許更可以平息我們心中不可對外人言的怨念:「為什麼其他法官總是收到被告認諾自白承認有罪的案件?我卻收到卷宗堆滿一卡車重大矚目的案件……」(唉!怕燒就不要進廚房,除了埋怨,更是要承擔啊!)
365天,我們日日面對著各式各樣的法律案件。
法庭上,每一個案件都是一則故事。離婚案件的夫妻何以積怨甚深?詐騙集團的車手為何願意下海?殺人犯的童年是否太過悲慘以至於他的人生失控?名嘴可以罵政府,為何我不能燒國旗上街頭抗爭?……
當我們介入這些故事的那一刻,事實、法律、理性、裁量、衡酌,種種左右為難的思緒輪番出現,雖然國家賦予我們判定合法非法、誰贏誰輸的權力,但總不免會質疑自己,是否真能如正義女神一般,蒙住雙眼,撇開偏見誤解、力抗干擾與雜音?劃下那一條正義的界線後,真的可以定紛止爭嗎?公平合理是我們說了算嗎?
如果可以,我多麼希望隨著每個故事主角的腳步追溯,回到「歷史上的那一天」。在那個關鍵的時刻,偶開天眼,覷見了足以打動心底良知的啟示:可能是一句話、一件事、一個類似的故事。
如果可以在他人的故事裡看見自己的影子:「台灣巴西搶人大戰」(第212頁,五歲小男孩監護權歸屬引起外交事務及民族情緒),那麼離婚案件中爭奪監護權的配偶,是否可能因此轉念,以孩子的利益優先考量而不再意氣用事?「臺灣真的是詐騙天堂嗎?」(第158頁,國外詐騙的嫌犯要遣送往哪裡。)想著靠詐騙海撈一筆的人,看到這則報導,是否會改變主意去當個殷實的商人賣炸雞排?「鄭捷隨機殺人案,一審處死刑」(第98頁),滿腹抑鬱委屈想要動手殺人的嫌犯,是否會稍微遲疑?「政治人物真的生來欠罵嗎?」(第148頁)、「從鞋子到子彈,對總統不滿的一百種方法」(第100頁),是否可以讓惡意毀謗的人即時懸崖勒馬?
「每一頁法曆,都是影響這塊土地和人民的關鍵。」
《臺灣法曆:法律歷史上的今天》,以一天一事件的方式,讓讀者走入法律歷史的時間軸,窺見的許多「關鍵的時刻」。每翻閱一頁,它擾起的動盪,可能無法讓你心安;對於你極度關注或根本忽略的問題,它可能還找不到解藥。但是,每一天的法律故事,卻讓你二十四小時的心跳,開始有了不一樣的頻率。
震盪久了,喚起每個人心中都有的良知。良知引來的法律新觀點、人性糾結下的深刻思索,善惡分辨的各種界線,也許是這塊土地最後的救贖。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