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志/瑪丹娜與X女士

過去是男神(上帝God)點化亞當,而今是女神(Goddess)點化新世代。瑪丹娜在新曲〈渴望〉MV中,扭轉〈創世紀〉,再次開天闢地,薪火相傳。
只有她這一級的巨星,才能將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挪為己用。
「X女士」承先啟後,上接瑪莎葛蘭姆,下盼年輕人接棒。
她周遊列國,渴望新世代能覺醒,打通左右腦,學貫東西。
瑪丹娜化身千萬千,隨緣度眾生,故名Madame X。
蔡依林的腫嘴唇VS.瑪丹娜的縫嘴唇

一邊是蔡依林的「香腸腫」,一邊是瑪丹娜的「臨行密密縫」。兩種嘴唇,你要選哪邊?
禁令當道,欲說還休。兩位天后級歌手,恰巧都暌違四年發片,卻又那麼湊巧,封面意象都主打「不能說的祕密」的嘴唇,欲封彌彰。蔡依林的「香腸嘴」由安特衛普的女設計師操刀,被各界打腫、卻越打越紅,青春有活力。而瑪丹娜的「縫嘴唇」卻是「說與不說間,妾身千萬難」,兩唇被一個又一個X縫起來,在造型美感之外,又有一種女教官似的森嚴壓迫。
這正是瑪丹娜今年推出《X女士》(Madame X)的主題之一:顧忌重重,仍是要說。作為說法者,瑪丹娜仍身先士卒,言人所不敢言。所以在〈渴望〉(Crave)中男孩對唱道:「你踩到線了,女孩。」踩到紅線,就會被判成X級,限制級(X-rated)。
本文便以此開頭,闡述為何她2019的新專輯,應該翻成《X女士》,而非唱片公司暫譯的《X夫人》。
X女士,而非X夫人
其實這X女士,就是像「女士、先生們」(Ladies& Gentlemen)的禮貌性稱謂。「夫人」指已婚女性,但法文的Madame泛指小姐與夫人。英語中的禮貌用語Ma’am就來自這法文字,也泛指小姐與夫人,對應Sir(先生)。
Ladies & Gentlemen還不夠?有了法語淵源,更顯古雅。巴黎人之講究禮貌,傳統上更勝英美。
在藝文圈裡,藝術家英雌惜英雌,也會尊稱對方是Madame(女士),帶有一種法國風味。巴黎曾是歐美藝文的第一名都,在紐約後來居上之前。想想瑪丹娜如何唱〈風尚〉(Vogue)這首歌──源自巴黎的雜誌《Vogue》至今仍力保時尚至尊之位,而這法文字竟被瑪丹娜轉化成暗渡美國好萊塢精神的歌曲。
名片《穿著Prada的惡魔》,穿梭巴黎與紐約,也還是用了瑪丹娜這首歌當主題曲,也算美法融合了。
Madame也被用來尊稱某些女占星師、算命婆,沾點異國風味。莫泊桑短篇小說〈項鍊〉的女主角豔羨某些沙龍女主人,能以贊助作家自豪,露出「謎一般的微笑」(Sphinx-like smile),夢想有一天「亦若是」。那樣的沙龍女主人也被稱為「夫人」。
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是已婚婦女,然而瑪丹娜是離婚後的單身,沒想要被圈限在已婚狀態,仍在舞台上與拉丁新天王馬盧瑪(Maluma)眉來眼去,才不會甘願被奉為「夫人」而失去「女士」的彈性(flexible)、自由與游擊性。
說「游擊」會不會太誇張?這可是瑪丹娜在Medellin音樂錄影帶的開宗明義:「我絕不順從社會對我的期望……。從現在起,我就是X女士。我是愛跳舞的X女士。因為你打不中一個移動的目標。」
Madame X曾是《X夫人》(1966)的片名,拉納透娜主演,講一個身分曖昧不明的女士,生有一子後仍隱藏不說,多年後因故入獄,而這孩子長大後成為律師,為這苦衷處處的「夫人」辯護,終於沉冤得雪,母子重聚。這電影的基本架構被劉德華運用,翻拍成《法外情》(1986),大賣到拍續集。劉德華演兒子,葉德嫻演母親,法庭戲精采感人。但瑪丹娜不當含冤茹苦的「夫人」,而既要是藝高望重的夫人,也要是能翻新的(fashionable)「女士」,兩者得兼。
了解這些背景之後,我才能更深入說明瑪丹娜這張新專輯,為何該翻成《X女士》,而非唱片公司暫譯的《X夫人》。
瑪丹娜VS.瑪莎葛蘭姆

瑪丹娜透過一個短片,自言《X女士》的由來。以下是我儘量貼緊的逐字翻譯:
我十九歲的時候搬到紐約,開始跳舞。我到瑪莎葛蘭姆學校上課;那裡要穿制服的。我不知道為什麼,但一有人告訴我這裡得守規則,我就非得打破不可。我跑到哈林區,又把頭髮燙捲。之後就有敲門聲──門開了,瑪莎葛蘭姆走進來,戴著長及手肘的紅手套,她的臉美得不可思議,卻令人害怕。
她說:「我們有規則,也有法則。」
我說:「但如果您墨守成規,您就不會是今天的您了。」
她說:「那我要給你一個新名字:X女士。每天,你都要來上學,而我會認不出你。每天,你都要改變身分;你對我就像個謎。」
我說:「這樣好。謝謝你。」
瑪莎葛蘭姆(1894-1991)是雲門林懷民老師為文推崇的,解放身體的舞蹈大師,在表演藝術上有分水嶺般的歷史地位。如今瑪丹娜是否有藉瑪莎葛蘭姆炒作之嫌?她是否又要把過去的聖像靈光,轉度到自己身上?這運用是否一種僭用?
在後現代主義的探討裡,瑪丹娜是避不開的主題,而她的拿手絕招便是扮演過去的文化偶像與聖像(icons)。她甚至可以乾坤大挪移耶穌基督。例證包括她挪用過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意象(Confessions演唱會),也扮演過聖母(Like a Prayer, Nothing Really Matters)。
相形之下,創意挪用瑪麗蓮夢露、瑪麗安東尼皇后、艾維塔夫人,猶其餘事而已。
瑪丹娜是否夠格這麼做?光看〈凍結〉(Frozen)的MV,誰能跳得比她更好?哪個女舞者能有這麼大的影響力?那有印度淵源的女神指法,好似佛家捻花成訣,忽而飛天獨舞,忽而幻影成三人,堪比一氣化三清。
瑪丹娜成名後,還捐錢給瑪莎葛蘭姆,這例證也能說明她不需要沾光舞界女宗師。行年六十,早成另一舞界宗師的瑪丹娜(1958-)回首從前,呼應瑪莎葛蘭姆的解放女性,且繼續為非主流族群的人權而舞,持續她的鬥士精神。所以這次她在〈我升起〉(I Rise)唱道:
我正經過這瓶頸
耶,我知道你看見其中的悲劇
堅持這小小的奇蹟吧
現在我還不能崩潰
我受不了了
我升起,我升起
我升起來超越障礙
在所有之上
我升起、我升起、我升起
在所有之上
沒什麼能對付我的新招
並非百彈不侵,早該逃離槍擊
淚水之河曾流乾──就讓淚奔流吧
你跟我玩不了什麼詭計
我不是單獨一人……
死過一千次
試著生存下去……
自由是在你受夠了之後的選擇
沒人能傷害你,除非你讓他們傷害你
沒人能傷害你,除非你也愛他們……
我們可以眾志成城
我們就要升起
瑪丹娜的聲望之隆,已達獲邀到以色列表演的國際規格。值中東情勢再度緊張的時刻,她仍穿越各方的贊同與反對,率六十人團隊飛抵特拉維夫,在歐洲歌唱大賽中完成兩首歌的嘉賓表演,過程可謂如履薄冰,戰戰兢兢。
這一年一度的歐洲歌唱大賽(Eurovision),今年在以色列舉辦。她在大賽典禮中現身,演唱了成名作〈有如祈禱〉(Like a Prayer)之後,首度演唱新曲〈未來〉。這舞曲聽似運用了雷鬼,卻又摻混了拉丁美洲的某種「革命風味」,其流竄精神不容小覷。此曲的某些段落,就讓我自己譯介出來:
不是每個人都能來到未來
不是每個人都能從過去學習
不是每個人都能來到未來
不是這裡的每個人都能持續……
你沒覺醒。到此覺醒
聽見那破碎,來給出希望,給出生命……
我們能照亮黑暗
每個人都有一顆星火
別叫我停止
你的未來是光明的
別關掉開明之光
X女士VS.十字架
往往表演難以純粹是表演,而牽一髮動全局,尤其是瑪丹娜這等歌手。但篇幅所限,本文亦非宗教或政治論文,而終究要以表演藝術說明,瑪丹娜的藝壇評價並不遜於瑪莎葛蘭姆,其創作累積約四十年後,更是成果豐碩。
當然,X女士也意謂「本尊化現千百身」。神祕不定,變化萬千,是名X,以度眾生。難怪天后砸了一億多台幣做全像科技(hologram),投影出四個造型不同的分身,加上本尊,一共五個瑪丹娜與馬盧瑪共舞,成為告示牌頒獎典禮的奇觀。
X也是代數,是學子們解數學題時,必用XYZ中的X。
X也是打叉,代表答題錯誤,代表否定。
但如果你稍微將這X轉一下呢?你看到十字架了嗎?
相由心生,我總是看到那神聖的一面。
你呢?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