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學寫父輩歷史滄桑 臺北人50周年新版白先勇首撰序

今年是「臺北人」出版50周年,爾雅出版社與文訊雜誌社聯名推出「臺北人」50周年精裝典藏版,由書法藝術家董陽孜題字,並收錄白先勇首度親撰序文。今舉行座談暨簽書會,現場湧入近百名讀者,親炙大師風采。白先勇說,這是本年過半百的老書,雖寫是他的父執輩,但都是他童年、少年記憶,由他以文學「替父母親寫出他們的滄桑與哀痛。」
聯合文學總編輯周昭翡指出,談到當代文學重要作品,一定無法忽略「臺北人」,聯合報曾票選「臺北人」為當代30本文學經典之一,亞洲週刊20世紀百大華文創作也將「臺北人」列為第7名,出版距今50年,關於這本書的討論依然不輟。
爾雅出版社創辦人隱地透露,一開始不贊成出版50周年典藏版,等看到白先勇的序,將當年逃難路線寫了出來,才終於明白,這本書等於把小說謎底的牌再解開。畫家奚淞則稱白先勇傳承自湯顯祖「牡丹亭」、曹雪芹「紅樓夢」以降的四百多年文學傳統,而臺北人中總也永遠不老的尹雪艷,冷眼旁觀人間生死,其象徵意義更受到紅樓夢影響。
白先勇說,當別人問起他,臺北人怎麼寫出來的?其實他也不知道自己當時年紀輕輕,怎能寫得滿紙滄桑?而「永遠的尹雪艷」是1965年在美國愛荷華大學時期所寫,周遭滿是玉米田,所以「我是在玉米田裡寫上海交際花。」
臺北人寫得盡是父執輩的故事,白先勇認為,臺北人與他的童年、少年經歷有關。他12歲前待在中國大陸,前8年對日抗戰,後4年國共內戰,一直在逃難,曾從桂林搭火車逃往重慶,眼見桂林瞬間燒成一片焦土,好不容易抗戰勝利回到上海,以為迎來太平日子,歌舞昇平會永遠下去,豈知又有國共內戰,之後逃往香港,「臺北人也就是我的童年、少年記憶,慢慢沈澱。」深藏於他的創作潛意識。
逃難棲身台灣,白先勇說「我父輩內心的哀痛感,我了解的」,臺北人等於是他以文學,替他的父親、母親寫出他們這代人的歷史滄桑與哀痛。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