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樵/艋舺老城裡的「三教五流」與遊民日常

(文/曾子樵,輯/一刻鯨選)
我們講到萬華的時候,第一個想到就是艋舺,過去漢人開墾時期,這個地方已經有一些原住民了。其中一支原住民叫平埔族的凱達格蘭族,就是凱達格蘭大道的那條凱達格蘭。凱達格蘭族沿著現在的新店溪跟大漢溪,跟平地的那些漢人買茶葉、樟腦,或是番薯的一些交易。
漢人好奇這裡的名字,就問:「咦?這個地方叫什麼?」,當時的原住民也聽不懂他們在講什麼,所以就跟他說:「喔,你在問這個舟是不是?」有沒有看到這個扁舟。「喔,這個扁舟叫艋舺。」就因為這一層誤會,萬華就成了我們習慣唸的「艋舺」。
那麼艋舺裡的「三教五流」,又是哪五流呢?
第一個,遊民,就是流浪漢。那第二個呢?流鶯,沒錯,站壁的。第三個,流氓。那這個呢?最後兩個是流動工人與流動攤販。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遊民在艋舺呢?這是有歷史淵源的。早期萬華是一個開墾的重點。臺灣的發展史是從南到北的,各位一定聽過「一府、二鹿、三艋舺」,所以其實艋舺是比較後來開墾的地方。
如果是來這邊開墾的話,這邊的水手工作是非常重的。這些水手在上面工作,那下來的時候,工作完你覺得要幹嘛?喝酒、吃飯,還有呢?鬆一下,對,就是找女人。因為這樣,你會看到龍山寺附近有很多的茶店,跟所謂的「豆干厝」。
到了開墾後期,因為淡水河泥沙淤積,船隻不會再進入了,水手們在經年累月的粗工裡操壞身體,也沒有家人,變成俗稱的「羅漢腳」留在這裡,慢慢地就形成了遊民,當然「羅漢腳」有一些已經落地深根,不過因為他們長期是用水手的生活方式在過活,所以在家庭上的概念大家不太一樣,婚姻關係也容易變得比較不穩定,這就是萬華有許多遊民的歷史遠因。
.作者|曾子樵
Podcast「泛旅覓客社」主持人、RTM泛旅遊旅遊策展人課程講師、騎行夢台灣-老台北之旅創辦人、土耳其專任領隊。
.更多 曾子樵的《你不知道的老台北故事》內容|點我下載聆聽
.一刻鯨選
由一群熱愛生活、喜愛聲音的深海鯨編們組成的團隊,每日每日,在知識深海裡優游,努力地將滋養心靈的點滴化作聲音,只願能與您分享一刻的感動。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jinfmnet/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