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起開箱!臺文館首創失智社群文學資源箱

故事如果刻在骨子裡,當記憶逐漸失去時,或許只待一個音律、一段詞曲喚醒。2020年12月6日國立臺灣文學館首創「失智社群文學資源箱」公開發表,期許以「曲盤」尋回失憶者的故事。
發表會當日,資源箱顧問群音樂治療師劉又瑄、詩人趙文豪以及高雄長庚醫院智能與老化中心陳乃菁主任特別出席與大家分享心得。並由長期進行關懷長青樂活音樂會的「曲盤聽講文化工作室」及「牧歌音樂工作室」現場演出。
根據2020年衛生福利部的資料,臺灣目前有超過 27 萬失智人口,預估未來平均一年將增加1萬人。臺文館自文化平權政策推動以來,透過可移動式資源箱的開發,從視障、聽障、兒少到創齡主題資源箱,深入臺灣偏鄉、離島、都市以及部落,用文學為臺灣社會探照多元且共融的平權之路。今年加入失智社群為對象的第5個資源箱,將於2021年開始提供需要的團體與民眾申請。
「失智社群文學資源箱」匯集音樂治療師、文學家、服務設計師、失智創齡實務工作者等各方專家的考量,在資源箱中打造具感官體驗的「文學音樂盒」。盒中共有10款不同主題的文本,以臺灣的小說、散文與詩為出發,搭配將年代、曲風、族群做歸納整理挑選的曲目,由箱內的藍芽喇叭播放。
例如,「日本兒歌/客家山歌/民謠音樂盒」以民國27年前出生的人為對象,將龍瑛宗短篇文章〈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搭配〈桃太郎〉、〈天公落水〉、〈西北雨〉等曲目。民國39至49年出生對象的「愛情音樂盒」將顧德莎《我佇黃昏的水邊等你》臺語詩集搭配〈一支小雨傘〉、〈浪子的心情〉、〈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曲目。由經典文學重新去演繹、描述生活,穿越時光隧道,呼應精心選定的樂曲。並且藉由「視覺圖卡」讓失智者與文學所展現的生活記憶產生共感,與社交談話的動力。
此外,資源箱中還有「聲響樂器」如海洋鼓、雨棒、雷聲筒等,讓失智者即使生活範圍逐漸存在於機構、安養中心的建築中,也能感受與大自然的連結而有所療癒。
臺文館期許透過此資源箱,以記憶長河為經,共感體驗為緯,錨定在這些參閱書目和樂曲。藉由聆聽音樂和交流文學記憶,促使失智者與外界產生正向連結。同時,資源箱也將成為失智者與照護者之間溝通的橋樑,營造彼此能喘息舒緩的美好時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