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史家寫「戰火中國」 還原國共兩黨執行的可怕戰略

1937年到1952年是近代中國史上一個混亂的關鍵年代,歷經中日戰爭和國共內戰、兩岸分裂。然而兩岸史家對這段關鍵年代的描述往往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版本。聯經11月出版的「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荷蘭史家方德萬運用最新的史料與研究,提供第三者的觀點。他不僅提供較為客觀中立的第三者觀點,也透過齊邦媛、陳克文等的傳記與日記,給這段歷史注入常民的觀點。
方德萬是出身荷蘭的漢學家,現為英國劍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過去西方學者認為中國在二戰無足輕重,方德萬卻指出,當眾人目光集中在歐洲戰場時,1937年至1952年中國正在打一場複雜的全面戰爭,不但要面對同時並存、相互拉扯的多股的外敵,還有同樣分裂並進的內憂。新中國,就在這麼飄搖動蕩的土地上誕生。
他認為,要探究新中國真正的本質,必須盡力拋開抵抗外侮的英雄式主觀論述色彩,同時並論各派系在抗戰時期的作為、決策、成功與失敗,以及日本、蘇聯、美國、英國等勢力的政治考量與行動。
長期以來,國共兩方都將中國在二戰的表現捧成英雄。身為西方史家,方德萬指出,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勇表現的說法,「掩蓋了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曾執行過的一些可怕的策略」,如焦土政策、洩洪淹沒大片土地、城市恐怖運動、暗殺整肅,以及利用饑荒作為軍事作戰手段。他認為,戰爭中無可避免地會使用令人難過和恐怖的手段;但就算中國人有任何理由,認為自己能從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之一中存活過來值得驕傲,並引以為應該慶祝的集體成就,「歷史學者仍要試圖還原真實的樣貌。」
自1937年上海淪陷到1938年武漢淪陷,這一年發生了南京大屠殺、徐州和武漢會戰,以及一連串中國自己造成的傷害,成為中國現代歷史中最可怕的記憶之一。武漢會戰中國損失25萬人,南京大屠殺受害人數依中國官方統計為30萬人,而國民政府執行焦土政策時讓黃河決堤造成的生命損失,方德萬認為有數百萬人,卻少有相關紀錄。
接著是全中國的大遷徙。據推算,有約中國七分之一的人口,即將近有6000萬人逃離家園。
方德萬因此把眼光移到兩位平民的身上。齊邦媛捲入這場大撤退,方德萬根據其傳記「巨流河」,來觀察這次史上最長最多人數的遷移。陳克文日記中則記述有關南京、徐州和武漢會戰的內容,讓史家看到當時國民政府政治中心的內部氛圍變化。
方德萬曾來台探訪齊邦媛。他指出,她和陳克文兩人背景迥異。齊邦媛出身東北一個具有相當政治影響力的家庭,陳克文來自南部山區一個受過教育但貧窮的家庭,「透過他們之眼看到的那些事件,卻能讓我們更為貼近這場戰爭。」他指出,他們兩人「雖接近權力,卻都止於邊緣」,因此能提供「沒那麼意識形態」的觀點,看法不同於那些到目前為止都還在主導歷史學和文學回憶錄的共產黨或國民黨高官。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