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蘋果,醫生真的遠離我?從物性觀點看食材本身的個性

「物性飲食」這個名詞,對很多朋友來說一定非常新鮮、抓不到頭緒。所以簡單的跟你介紹了,這是我們從兩千年前就有的中醫智慧。一路從這樣子的骨幹,怎麼發展到可以適合我們現代人對於現代生活、現代飲食的內容,去做一個很好的應用。
那既然有這麼多的新鮮的內容在裡面,相信你一定會產生很多:「為什麼?」
所以透過這樣子的想法,我就設計了「十二個為什麼」。想利用這「十二個為什麼」,以及我個人很常被問到的問題,來與你分享,一步一步的介紹:「物性飲食」是什麼東西?「物性飲食」可以怎麼樣幫助我們?還有,什麼是「物性」?「物性」怎麼來看待飲食?
然後「物性」跟我們的人體會有什麼樣子的關聯性存在?而這也是我們這一集要談的內容。
為什麼我們要知道兩千年前就在談的「物性」呢?這個是很多朋友一開始就會問到的問題。
因為很多人說:科技要日新月異,那我們應該要看最新的東西,對不對?那這個兩千年前的老摳摳的東西,我們是不是應該可以不用看了?但是其實並不然。
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兩千年前——其實不只是兩千——從一萬年前,人類的身體結構和功能,其實就跟現代人幾乎是沒有任何的改變。雖然環境變了、生活型態變了,但是人體的基本框架是不變的。那麼早在兩千年前,就已經能夠照顧我們身體健康的這一套醫學知識呢,當然,我們在現代還是可以應用在自己的身上。
所謂的「萬法不離宗」,所以我們現在就把這個「宗」給點出來,來證明他可以適合我們現代人,照樣很好用。
首先,「物性」是什麼呢?「物性」很簡單,顧名思義就是說:「人有人性」、「物有物性」。我們在談「人性」的時候,就會談到有很多「怎麼樣」去對於我們「人」去做一些分析。當然,「物性」也是對於「物」去做這樣子的一個分析。
就像我們常常說的「蘋果」。如果說到「蘋果」,一般就會說:「人家說,一天一顆蘋果,醫生可以遠離我。」但是我們從物性的角度來看,可不是這麼想的喔!
先來從幾個角度來看看,為什麼「蘋果」不是那麼適合人吃。
首先,「蘋果」在生物學的分類上面,他是所謂「薔薇科」植物的果實。那「薔薇科」植物的果實,這樣聽起來好像有點模糊,但是事實上,我們常吃的桃子、李子、水梨,其實也都是同一科的植物果實。
那為什麼桃子、李子我們不這麼說,甚至在《黃帝內經》裡面,說他們還是很好的一個身體的營養補給品。但是為什麼蘋果反而不是很適合人吃了呢?這個古書裡面對蘋果的評價為什麼沒有這麼高呢?
我個人的研究,就是在「物性」上面有所不同。那當然,古書裡面沒有對這個「物性」——沒有對蘋果「本人」的「人性」做這麼深入的分析。不過我透過現代的方式,就是從他的生活型態,從他的「生態」、從他的外觀、從他的成長,還有他的生長特性,去做全方面的分析。那從中間得到一個結論是什麼呢?
就是:有一種水果,他叫做「假果」,他不是「真」的果。「真」的果,我們說他的果肉是包裹著裡面的種子;但是所謂的「假果」,我們其實不是吃到他的果肉,反而常常吃到的是他的花萼,也就是一般看到花朵底下的那一層綠色部分。
如果是一般的水果,會把營養送到花序最末端,讓雌蕊裡頭的子房集中,讓他漸漸變大成果實。但假果則是把營養倒抽回去,送不到花序的最末端,就好像我們的心臟如果沒辦法把血液送到肢體末端,這樣,我們的神經、血管末稍就要出問題啦!
那這個生物上面的成長方式的不同,假如我們吃了「假果」,會造就這個食物對於我們的身體,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就像是我們說「人性」,就是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我們常常在良好的讀書的環境裡面,耳濡目染,我們可能也會跟著喜歡起閱讀——即使不到喜歡,至少也是不排斥。就像我們說「孟母三遷」一樣,所以,好的環境很重要。
內容聲音來源:一刻鯨選APP/ 紫林齋主:一天一蘋果,醫生真的遠離我?從物性觀點看食材本身的個性
想完整試聽,立即下載一刻鯨選APP,聆聽老師想與你分享的精彩內容!
➽ 一刻鯨選 官網:https://jinfm.net/index
➽ 下載 一刻鯨選:http://bit.ly/2NbwzwE
➽ 課程介紹:https://jinfm.net/channel/75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