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盈隆:罷免成台灣與中國意識之爭 賴清德打響第一炮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罷免7月26日投票,賴總統隨即啟動「團結國家十講」首場就談國家主體性。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指出,大罷免已上升至「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之爭」,公民團體從最早的毀憲亂政到反共護台,後續論述方向將是「台灣意識的全面覺醒」,賴總統論國家的演講,已經打響第一炮。

24名國民黨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將於7月26日投票,藍綠陣營展開肉搏戰。游盈隆在臉書指出,不論最後罷掉國民黨幾席立委,國會席次結構的現狀,將難以維持;能不能一舉顛覆藍白國會多數,民進黨重獲國會主導權,更是眾所關切的重中之重。

游盈隆指出,賴清德團結國家讓藍營如臨大敵,因賴執政13個月,總統聲望仍直逼5成,和前總統蔡英文當年處境完全不同。挾著如日中天的高聲望,與三階罷免同步進行團結國家十講,雖屬平行時空,但隔山打牛,威力驚人不在話下,肯定讓藍營雪上加霜,增添罷免結果的恐怖與不確定性。

談及賴清德昨晚以「國家」為主軸的影響,游盈隆分析,賴引用傳統政治學,強調台灣符合人民、土地、政府、主權玉大國家要素,當然是一個國家,中國不能聲稱擁有台灣。言簡意賅,販夫走卒都能心領神會,沒大問題。會中賴花了很多時間講台灣史,興致盎然,強烈的台灣意識瀰漫全場。

游盈隆提到,特別的是,與歷任總統相比,賴清德是最常將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台灣並列,說「那都是我們國家的名字,都一樣響亮」。法理上,他是中華民國總統,他必須公開地接受中華民國的國名,這無可厚非,但經常講「中華民國台灣」就顯得畫蛇添足,沒必要。

他認為,比較恰當的說法應該是「中華名國或台灣是我們國家的名字」,沒必要再去扯甚麼「中華民國台灣」。畢竟中華民國台灣與中國台灣,並沒有根本的不同。事實上,多次全國性民調結果都顯示,關於國名,絕大多數台灣人都喜歡用台灣,而非中華民國,更別提中華民國台灣。

游盈隆認為,必須承認一個基本事實,也就是中華民國或台灣長期以來缺乏一個單一且清晰的國家認同,這是今天台灣或中華民國最根本的問題,也是有責任感的國家領導人不能迴避的問題。今天台灣正在上演大罷免,藍綠雙方戰得火熱,其中明講的或暗示的,不就是台灣認同與中國認同之爭嗎?甚至已上升至「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之爭」。

游盈隆觀察,這一切都在進化中,公民團體的大罷免理由或論述已逐漸從最早的「毀憲亂政」到「反共護台」,後續不論怎麼發展,論述方向已逐漸明朗,那就是「台灣意識的全面覺醒」。從某個角度看,賴總統昨晚論國家的演講,已經打響第一炮。

他說,大罷免應師出有名,回到正軌,從台灣意識出發,會給人完全不同的感覺,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罷免

延伸閱讀

黃國昌諷賴清德團結首講不知所云 不如好好做實事

賴清德談「國家」挨轟 民進黨團:符合史實釋放正確訊息

賴清德團結國家十講 盧秀燕酸「個人的史觀」:與國人期待沒對焦

賴清德「團結十講」第一講國家 醫曝和30年前同一套還講錯

相關新聞

賴總統指示軍人搭機空位升等 實務操作恐為數甚低

總統賴清德日前表示,請交通部持續接洽,若商務艙有空位,應為軍人自動升等。交通部昨也回應,會繼續和各航空公司積極溝通協調,...

「深綠」溫朗東評團結十講:賴清德戰略錯誤 恐拖累大罷免行動

中選會甫宣布大罷免成案,將於7月26日投票,總統賴清德自6月22日起展開「團結國家十講」系列宣講,盼凝聚社會共識、深化民主對話。不過,前《政經看民視》主持人、資深評論人溫朗東公開表達不同看法,直言此舉是「嚴重的戰略錯誤」,呼籲總統應儘速調整、甚至喊停,以避免影響正在進行的反共護台大罷免行動。

「台灣沒人參加制憲」府偷刪文? 藍委批真正毀憲亂政

總統賴清德昨天到新竹市進行「團結國家第三講─憲政體制」公開演說,稱台灣沒派人參加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制憲會議,結果總統...

總統稱制憲大會台灣沒派代表參加 藍:百分百事實錯誤

賴清德總統今展開國家團結第三講時提到,1946年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台灣是沒有派員參加的」。國民黨前發言人林家興指出,...

新竹第三講 賴清德稱大罷免:醫治民主之弊唯有更民主

賴清德總統「團結國家十講」今到新竹市第三講,主題聚焦憲政體制,除詳述憲法如何經歷七次增修,也分析、批判藍白過去一年在立院...

批立院修法史無前例違憲 賴清德:當12年立委沒見過

賴清德總統「團結國家十講」第三講今在新竹登場,他批評在野黨過半的立法院表現,質疑立法院過去一年多來是否真的通過富國利民的...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