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蘋果首款摺疊手機iPhone Fold最快明年登場!5大特色讓人好想買

影/越南下龍灣船難增至37死!大晴天秒下雷雨冰雹 失事搶救畫面曝

欣欣客運撞死乳癌名醫 其他業者感嘆:酸言酸語「大可休矣」

青少年犯案去年查獲4.7萬人次創新高 集中在詐欺

少年犯罪集中在詐欺,約七成五是擔任車手及車手頭。圖為警方破獲車手集團,查扣大批被害人金融帳戶、提款卡等證物。記者黃宣翰/翻攝
少年犯罪集中在詐欺,約七成五是擔任車手及車手頭。圖為警方破獲車手集團,查扣大批被害人金融帳戶、提款卡等證物。記者黃宣翰/翻攝

警政署統計,去年查獲的青少年犯罪嫌疑達四萬七四六二人次,且近五年未滿十八歲的少年犯罪人數均在一萬人上下,因少子化影響,少年犯罪人口率增加約兩成,其中詐欺自二○二○年起躍升少年犯罪型態首位,連綠委都批評相關機關卸責。

司法院主導修正的少年事件處理法「行政輔導先行」施行兩年,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昨請相關單位專案報告。警政署統計顯示,去年警察機關查獲的十二到廿三歲青少年刑案嫌疑人達四萬七四六二人次,其中十二到十七歲少年有一萬一七八五人,十八到廿三歲青年有三萬五六七七人,兩者都是五年來新高。其中,少年犯罪集中在詐欺,約七成五是擔任車手及車手頭。

民進黨立委沈發惠指出,「四萬七千人」數字驚人。司法院副秘書長王梅英說,去年各地方法院受理少年調查事件約二萬八千餘件,其中詐欺案新收八二九二件,占整體新收百分之卅五點七四。

但司法院的說法挨批騙外行人,由於司法院主導修正少年事件處理法,以保護少年名義,對少年違法行為先採行政輔導為優先,讓進入法院調查的案件大幅減少,減輕的是法院的負擔,但社工輔導等相關配套沒跟上,現況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綠委王義川質疑,各單位報告「全是正面」,但根本是各自築起「防火牆」,走出學校與教育部無關,發生事情與衛福部無關,出了矯正機關就與矯正署無關,街上「浪流連(台語)」到底是誰管理?藍委羅智強提醒,今年青少年犯罪人數將更高,少子化後青少年人口往下掉,數字令人怵目驚心,不能裝作沒看見,究竟是政策有問題,還是執行力有問題?

民進黨立委林月琴質疑,少輔會開案數倍增,人力配置不增反減,基層拚命反映缺人缺資源,主管機關卻沒感覺;警政署書面報告說現有人力「充足」,究竟有無充分掌握資訊?請警政署檢討各地少輔會人力運用與執行,請衛福部邀集各部會共同研商,建立「一主責多協力」分工機制,完善個案管理、轉介流程。  

警政署統計,二○二○年至二○二四年少年犯罪主要案類,以詐欺、竊盜、一般傷害、性交猥褻、妨害秩序和毒品六類為主,約占整體少年犯罪件數三分之二,其中詐欺去年所占比率為百分之廿七點七。

少年容易遭吸收從事犯罪為詐欺、妨害秩序兩類,警政署認為可歸因於「成少共犯」案件持續上升。從去年數據來看,少年涉詐七成五是擔任最底層「車手」角色,主要是「犯罪技術、成本及門檻低」。

王梅英說,司法院正推動少年保護管束風險管理試辦計畫,對參加詐團擔任車手少年,安排職能訓練、就業媒合,密切追蹤輔導。

詐欺 衛福部 行政輔導先行 羅智強 王義川 法制委員會 林月琴 少輔會 少年犯 少子化

延伸閱讀

少事新制上路2年 少年刑案嫌疑人卻創新高...詐欺躍首位

黃國昌「示範帶」延燒 王義川當場向法務部長告發:行使偽造文書罪

反對法庭直播!憂倉促立法凌駕公正審判 司法院終於「表態」了

法庭直播即將通過...司法院「靜音」未表態 還提前換掉主管單位首長

相關新聞

命理師江柏樂遭詐300萬「10年才能存到」 高院判幫助犯全數照賠

命理師江柏樂投資股票,遭詐騙集團假投資話術詐財,依指示匯出300萬元後才驚覺受騙,報警處理,詐團成員江進財去年11月27...

涉助詐團洗錢 網紅「仙塔律師」吐345字心聲認了:有所瑕疵

台北地檢署偵辦一起靈骨塔詐欺案,發現網紅女律師「仙塔律師」李宜諪等3名律師,涉洩漏陪偵訊息給詐團其他未落網...

涉洩密全台最大假出金集團首腦 律師50萬元交保

台北地檢署偵辦全台最大「假出金電詐水房」案,今針對律師洩密部分發動第5波偵查,搜索兆群律師事務所等16處地點,拘提約談1...

台中醫師抱2200萬元現金要面交 堅不信遇詐騙…見她出面才死心

台中1名醫師在臉書加入股票投資群組,竟深信對方以「牽線大戶、每日當沖」等話術先是依指示儲值300萬元後,又掏出2200萬...

黃金投資詐騙+1!小吃攤父女抵押4房背債3500萬 光月息就30萬

台中市豐原區驚傳一家五口,包含王姓夫妻和三名成年兒女疑投資黃金遭詐騙,走上絕路。大里區也傳出小吃攤林姓父女陷「投資黃金」...

影/老翁誤信友人言「投資百萬現賺千萬」 桃警出手了

桃園有名陳姓老翁誤信友人「投資百萬現賺千萬」,昨午去銀行要解除定存,行員詢問得知投資飆股群組內「理專說的」於是報警,桃園...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