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費診所成長 北榮副院長李偉強揭「健保嚴峻現況」

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說,健保改革不可能一蹴可幾,在過渡時期醫界有責任維護醫療的永續,特別是重視救命的急重難症。記者沈能元/攝影
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說,健保改革不可能一蹴可幾,在過渡時期醫界有責任維護醫療的永續,特別是重視救命的急重難症。記者沈能元/攝影

台灣健保制度享譽國際,國人滿意度高達9成以上,近年來,健保財務嚴峻,今年健保邁入30年,面臨著大限或永續的挑戰。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今特別主辦「健保30永續研討會」。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說,健保總額制度嚴重影響醫事人員,導致醫師往診所或自費發展,護理師往居家護理師或長照發展,導致台灣的急重難症逐漸式微。

李偉強今在研討會上以「健保總額支付制度:對醫療體系的因應與挑戰」為題演講。他說,健保制度實行30年來,每位國民都是受益者,因健保是全民共享且可以負擔的醫療,並包山包海令國外稱羨,最近更有旅居國外者因健保制度回台定居。

他話鋒一轉,提到今年過年期間一名藝人在日本發生不幸的事件,如果民眾現在還認為國外就醫與國內相同「那你就錯了」,相較於已開發國家,台灣醫療支出仍明顯不足,健保總額僅占國民生產毛額(GDP)不到4%。

健保總額支付猶如賽局,如果每醫院都增加醫療服務,雖然病人就醫可近性高,但健保點值低,造成健保總額外的市場,愈來愈受關注,尤其是近年來全國自費診所呈成長趨勢,讓急重難症式微。

目前的總額支付對醫事人員造成影響,李偉強表示,此包括醫師往診所或自費發展;護理師只有6成執業率,並往居家及長照發展;藥師往社區藥局,物理及職能治療師也往社區及長照發展等,醫事、護理師轉職重要理由是兼顧工作及生活品質,且不受健保限制的行業。

另外,對病人也有影響,包括就醫便利且選擇性高,但品質不一;醫病關係轉型為消費關係;防衛性醫療增加;新藥新科技導入慢,重難症醫療品質受影響;有些藥品醫材退出健保市場,甚至退出台灣;自費項目應運而生,負擔加重;城鄉差異擴大,偏鄉弱勢族群更顯弱勢。今年健保實施「個別醫院總額」希望能改變這個賽局理念。

李偉強說,健保改革不可能一蹴可幾,在過渡時期醫界有責任維護醫療的永續,特別是重視救命的急重難症,適當節制非必要的門、住診與檢查驗,給醫事人員休養生息的空間,先照顧好員工,才能照護病人及永續經營,並盡一切力量強化醫事人力,培養且留住醫事人才在醫療體系內,以共同分擔對偏鄉離島地區的援助。

李偉強指出,健保財務風險轉嫁,長期系統性風險對醫療生態、醫事人員及病人已產生負面影響,建議健保應更積極開源與適度塑身才能永續,醫學教育及醫療體系需要與健保同步轉型,「健保守護我們過去30年,我們守護健保未來30年」。

李偉強表示,健保改革的思維為基於科學、醫療、公共衛生及醫療經濟的專業考量,提供可近性高及可負擔的優質醫療,尤其是遇到能得到及時的醫療,且經由健保分擔財務風險,且不是追求財務平衡而已,更是確保急重難症能永續,民眾對自己的健康也應也負起更大的責任,以健康長壽。

健保總額制度 永續 財務

延伸閱讀

賴總統期許集思廣益 尋求健保永續之道

台灣藥品市場不正常 台大教授籲堅持用原廠藥得加錢買

健保制度多年未大修 學者:靠公務預算撥補非永續之道

健保30周年!不漲保費健保收入受限 專家籲設第二層健保

相關新聞

健保30年 改革已到深水區…面臨三大挑戰

享譽全球的健保制度,今年邁入卅年,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董事長黃煌雄昨於「健保卅周年永續研討會」指出,健保改革已經進到「深水...

專家:臨終照顧風氣不改 加護病房永遠不夠

高齡和少子化讓健保永續成挑戰,「無效醫療」更可能成為壓垮醫護的稻草。北市聯醫前總院長黃勝堅表示,民眾及醫師對死亡議題不重...

觀察站/為健保續命 政府要拿出魄力

全民健保是台灣最重要的社會安全工程,三月一日就是開辦卅年,從籌備處時期到歷任衛生署、健保局官員連兩日齊聚「健保卅永續研討...

新聞眼/健保初衷 政府還記得嗎

全民健保創辦精神是不讓國人「因病而貧、因貧而病」,制度推動至今卅年,本應是走向成熟穩健的制度,如今卻深陷重重困境,「健保...

醫中門診設限惹議 健保署:屬合理

衛福部健保署祭出醫院個別總額,要求醫學中心營收門診占比低於百分五十五,引發反彈。健保署長石崇良公布醫院門診占率,從民國一...

奇美院長:醫療院所分4級太破碎

衛福部將急診壅塞、醫護出走等問題,指向分級醫療未落實。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表示,台灣各級醫療院所分為基層診所、地區醫院、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