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新聞眼/相較日韓 政府無言徒增全民焦慮

美國對等關稅緩徵期限進入倒數階段,產業界、投資人無不關切台美貿易談判的結果,相較於日本、南韓為堅持本國利益,與美談判陷入卡關,從雙邊談判來看非全然不利;而我方官員先前宣稱與美方取得「建設性進展」,但國人無從一窺究竟,只會加深對政府能否確保產業界利益、謹守談判取捨原則的疑慮。
美國宣布對等關稅後,對出口為導向的台灣而言,衝擊不僅限於產業界,連就業、民間消費也受到影響,為讓企業安心,總統賴清德甚至投書外媒,提出包括願意在互惠基礎上以零關稅進行談判、擴大對美能源與武器等採購、增加對美投資量能,並致力消除台美之間非關稅的貿易壁壘等四項措施,但隨後關於談判進展,外界一無所知。
「樂觀、首波、守住敏感產業」是政府一再對外宣稱的進度,但具體內容卻是什麼都沒有,反觀台灣的競爭對手國如日本、南韓,日本多次對美關稅談判不會妥協,南韓甚至近日再派官員訪問華府,針對韓美之間所有懸而未決的問題深入討論。當日韓都在爭取國家利益的同時,賴政府的目標似乎僅為了爭取入列首波名單,展現台美關係良好即可。
國際經貿談判本就是有捨有得,但政府與美談判至今,釋出的樂觀訊息幾乎全是在我方的讓步基礎上,包括對美汽車關稅調降、擴大阿拉斯加天然氣採購等,但換到了什麼只能被動等美方公布。
政府在談判桌上任美方予取予求,只求在首波名單中,甚至認為只要稅率低於原本的百分之卅二即是談判成果,這種「喪事喜辦」絕非國內樂見,即便政府無能為力而要產業界自求多福,最低限度也應該提供充足資訊,讓產業界有更多的因應時間。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