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川普浪潮與中方應對

川普政府意圖透過戰略性關稅、高科技封鎖、軍經綁架與貨幣金融操作,重塑全球供應鏈並維持美國霸權地位,其主要就是針對中國。美聯社
川普政府意圖透過戰略性關稅、高科技封鎖、軍經綁架與貨幣金融操作,重塑全球供應鏈並維持美國霸權地位,其主要就是針對中國。美聯社

川普政府推動的關稅大戰,不只是單一經濟手段,而是一場針對21世紀全球經濟秩序重構的大工程。其核心建立在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蘭提出的「國防-關稅-美元」三位一體機制上,意圖透過戰略性關稅、高科技封鎖、軍經綁架與貨幣金融操作,重塑全球供應鏈並維持美國霸權地位,其主要就是針對中國。

美方策略包括對中國商品加徵145%懲罰性關稅、推動美元貶值、發行百年期零息債券以維繫國內資金池,並透過軍事安全議題將盟友經濟綁入美國主導體系。同時,加強對「不配合國家」的金融與科技制裁。這不僅是一場經貿對抗,更是美方對中國的制度鬥爭與國際秩序重整。

面對此壓力,中國提出「韌性防禦+主動破局」的綜合應對策略,除包括對美提出125%關稅之外,主要積極提振內需擴張、供應鏈自主化、外匯儲備多元化,以及加速推動數位人民幣國際化,企圖降低美元體系的主導性。並同時透過標準制定與多邊機制改革,尋求將壓力轉化為技術突破與地緣影響力擴展的契機。

中方在這場對抗中展現出的底氣,比如全球最完整的製造業體系,涵蓋原材料、零部件到最終產品,在電動車、5G、太陽能、鋰電池等領域具全球競爭優勢。再加上14億人口及4億中產階級,內循環經濟體系提供基本成長動能,企圖在外部需求受抑時穩住經濟基本盤。

還有政策調控靈活,政府擁有強大動員與資源配置能力,能快速透過財政、金融與外交手段穩定局勢,並支撐重點產業發展。針對科技封鎖,中國加大半導體、AI、航空航太等核心領域投資,努力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尤其,北京透過「一帶一路」,與東協、非洲、拉美等地深化合作,降低對美依賴,試圖重塑國際話語權。

4月中旬,習近平主席將訪問越南、馬來西亞與柬埔寨,強調深化區域融合、產業鏈合作及維護地區穩定。此行前夕,中共召開中央周邊工作會議,提出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加強戰略互信、安全合作與人員交流,以便應對川普的衝擊。

儘管如此,中美貿易總額在2024年仍高達5825億美元,中國對美貿易順差達3610億美元,顯示雙邊經濟高度互賴。貿易結構顯示,中國對美出口以機電產品、家具、玩具、塑膠製品及鋼鐵為主,美國出口至中國則包括大豆、飛機零件、高科技產品與礦產資源。這種互補性使脫鉤難以完全實現,但衝突烈度可能會逐漸升高。然而,中方的弱點在於房地產債務風險、青年失業、資本外流等內部挑戰,長期競爭仍需戰略耐心與結構性改革。

至於台灣,身處中美對抗的最前線,情勢尤為險峻。美國藉由台灣牽制中國,中國視台灣為核心利益,在關稅與科技戰升級後,台海局勢將更趨緊張。因此,兩岸的接觸與談判,將為避免戰端的最佳選項,否則台灣恐首當其衝。民進黨政府應展現戰略彈性,如開放陸客、強化兩岸交流,穩住現狀、爭取談判籌碼,避免陷入對抗死局。

關稅 川普

延伸閱讀

川普關稅政策多變 台廠調整全球產能配比 鴻海最具韌性

美中升高實際衝突風險 川普、習近平槓上恐殃及台灣

川普將對半導體關稅給出答案 政院:兩套策略應變

前日本經產大臣倡導半導體鐵三角 台日美團結在一起

相關新聞

路透曝美中倫敦會談內幕:陸未放行軍用稀土 美擬再延關稅寬限期90天

路透15日報導,兩名了解美中談判的消息人士透露,雙方在倫敦會談未觸及以國安為由的軍用稀土磁鐵出口管制問題,這項懸而未決的...

川普鬆口延後對等關稅期限!談判國最快一兩周內收協議書

路透報導,美國政府4月初延後對等關稅寬限期至7月8日,總統川普11日表示,他有意願延長最後期限以利完成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談...

美中貿易談判達成的框架協議 專家懷疑是「表面和解」!

美中官員在倫敦舉行為期兩天的會談後,宣稱達成原則性框架,將回報給兩國領袖;分析人士懷疑,雙方在解決出口管制的問題上可能只...

美中貿易框架等川習批准!紐時:中方1用詞暗示「重大分歧」

美國與中國自9日起在英國倫敦展開馬拉松式會談,雙方官員10日透露就貿易休戰協議達成「框架共識」,預計各自提交領導人做最終...

美中貿易談判「順利」 雙方已就日內瓦框架達成共識 正由川習批准中

彭博新聞10日報導,中美官員表示,已就日內瓦框架達成共識。美中兩國談判代表表示,雙方原則上已同意一項框架,以落實在日內瓦...

童子賢看川普「大而美法案」:地球村最富裕大樓喊窮將內部問題外部化

美國總統川普和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為美國「大而美法案」翻臉,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今日受訪時,笑稱自己「也...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