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新聞眼/從充電樁看賴政府淨零的身心分離症
民進黨政府施政似乎患了「身心分離症」,願景說得很飽滿,實際執行卻常因配套不足顯得很骨感,甚至相互矛盾,好比高喊二○五○年淨零碳排,台中火力電廠二期環評通過新增燃氣機組,卻捨不得拆了燃煤機組;社區充電樁難推展這事也一樣,先鋪排了二○四○年電動車市售比率要百分百的理想,實際卻是電動車開回家無電可充的窘境。
社區裝充電樁是諸多車主關切的民生議題,但任憑車主猛敲碗,要中央政府拿出一套辦法讓社區安心、安全地建置,這一拖已將近三年過去,說好的修法至今沒有下文。
問題出在國際上電動車失火的案例時有所聞,多數住戶看到這些事故,諸多疑慮都有待中央整合專業意見,將用電安全、保險、緊急防災等設計落實在法令和相關指引之中。
可惜,修法草案到了行政院就出不了門,行政院已訂出二○三○年新售電動車要達到三成、二○三五年六成,二○四○年須達百分之百,這都要仰賴各種停車空間廣布充電樁,才可能吸引車主改開電動車。
就連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之前在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中,也提及歐盟約有一百萬個電動車充電站,台灣只有六千個,呼籲政府應更積極設置。交通部則回以台灣整體(電動)車、(充電)樁比為九比一,比歐盟建議的十比一標準還要好,完全無視現實問題。
現實是台灣電動汽車近九萬輛,各縣市公有停車場充電格布建緩慢,六都占比多不到百分之一,社區充電樁比率也很低,部分縣市申請政府補助充電樁的社區甚至只有個位數,只有單價高貴的新建案才可能將充電樁列為標配,既有社區的車主若貿然換電動車,就要面臨回家無法充電,外出得跟其他車主排隊搶充電樁的窘境。
賴清德總統一再說台灣淨零轉型迫在眉睫,但最基本的,社區充電樁該怎麼裝才安全,車主卻還在苦等行政院的答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