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擁超高人氣獲獎 正妹主播真實容貌曝光!全網驚呆:要報警

林口海域漁船翻覆!2人上岸1人失蹤 疑為外籍人士

Threads更新1超好用功能 網友傻眼吐槽:這樣幹嘛還用脆?

小米粽中毒案驗出農藥有機磷托福松 林靜儀曝有解毒劑

台東發生疑似集體食物中毒案,已釀三死,衛福部今舉辦台東蝸牛小米粽食物中毒案後續記者會,由衛福部次長林靜儀主持。林靜儀表示,小米粽中檢出有機磷托福松,為劇毒性農藥,急性期約5至30分鐘會出現症狀,雖然有解毒劑,會再持續了解食材來源跟過程。

衛福部食藥署、疾管署昨天緊急派員赴台東調查,採集血液、尿液檢體23件送至台大醫院、台北榮總檢驗,疾管署跟食藥署共派出12人到當地醫院訪視,也會在持續了解食材來源。林靜儀說,目前一共累積12人就醫,包含3人死亡、6人ICU,分別在台東馬偕、台東基督教醫院、部立台東醫院。

林靜儀指出,根據台東的血桐葉、蝸牛、食餘3項檢體調查,在蝸牛小米粽中發現有有機磷托福松,血桐葉、蝸牛的檢體沒有檢出。有機磷托福會出現針狀瞳孔、昏迷、半昏迷或是嘔吐物會有農藥味道等症狀,急性期的話症狀會在5至30分鐘出現,也可能數小時後出現。食藥署研檢組組長曾素香講解檢驗結果,小米粽食餘經過質譜儀定性鑒別確定。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說,有機磷托福松在老鼠的半致死劑量為每公斤1.65毫克,推估60公斤成人半致死劑量為96毫克。台東衛生局估計,小米粽每顆約300克,推估每顆粽子的有機磷托福松約30毫克,但此為以半定量方式推估, 今天確定實際重量後,目前來看粽子裡的有機磷托福松濃度相當高,且人體反應會比老鼠更敏感。

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共有8位個案檢體,依據北榮初步檢驗結果來看,血中乙醯膽鹼酯酶下降,可能是有機磷跟氨基甲酸鹽中毒,目前人體檢驗跟食品檢驗結果相符。接下來會採檢死者檢體,其他需重新採檢的檢體也陸續寄出,預計明天抵達。

「半致死劑量」是指給予實驗動物組群一定劑量(mg/kg)的化學物質,觀察14 天, 結果造成半數(50 %)動物死亡的劑量。也可以說,食用一樣劑量的人類中,有半數死亡的劑量。(例如12個人吃了50克農藥,其中6人死亡)

至於「有機磷托福松」來源為何?林靜儀說還需要採集相關資訊,檢調著手調查中。目前有機磷中毒有解毒劑,目前會給三家救治醫院,希望協助穩定生命徵象。

台東發生疑似集體食物中毒案,衛福部今舉辦台東蝸牛小米粽食物中毒案後續記者會,由左至右分別為,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衛福部次長林靜儀、食藥署署長莊聲宏、醫事司簡技李中月、食藥署研檢組組長曾素香。記者李青縈/攝影
台東發生疑似集體食物中毒案,衛福部今舉辦台東蝸牛小米粽食物中毒案後續記者會,由左至右分別為,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衛福部次長林靜儀、食藥署署長莊聲宏、醫事司簡技李中月、食藥署研檢組組長曾素香。記者李青縈/攝影

林靜儀 粽子 蝸牛 農藥殘留 食物中毒

延伸閱讀

蝸牛粽案新進度?衛福部11:30由次長林靜儀說明

蝸牛小米粽釀3死 何物致命? 台大:報告一周內出爐

陸蠟瓶糖流入台...林靜儀納悶「為何要吃蠟」!什麼是蠟瓶糖,吃了會怎樣?

大陸爆紅「蠟瓶糖」竄台 衛福部:涉食安疑慮正了解中

相關新聞

台東小米粽中毒案 人為因素提高

台東小米粽疑食物中毒案,食藥署昨公布第二批採樣檢驗結果,「搗米臼內殘留小米粉」以及「鍋及鍋蓋內側塗抹拭子」皆驗出農藥托福...

小米粽案 顏宗海:國內首次托福松嚴重中毒 釐清食材及怎麼汙染

衛福部昨公布,台東「蝸牛小米粽」疑似食物中毒案件,小米粽本身農藥「托福松」定量結果,為每公斤224毫克,以每顆300克換...

台東中毒案 5食材托福松濃度 小米「異常高」

台東小米粽疑食物中毒案,衛福部前天公布在食餘驗出劇毒有機磷農藥「托福松」,昨再公布八名患者血液檢體皆驗出托福松,而小米粽...

驗出農藥劇毒...法醫抵台東解剖3遺體 主任檢察官:尚未列刑案

台東縣金峰鄉賓茂村疑食物中毒釀3死案,至今案情陷入膠著,法醫研究所法醫今天搭機抵達殯儀館進行3遺體解剖程序,期望有進一步...

台東3死中毒案 奪命「阿粨」檢出劇毒農藥托福松

台東縣賓茂部落曾姓老婦做的原住民傳統美食「阿粨」,造成疑似集體食物中毒案,除曾婦等三人死亡,仍有六人在加護病房治療,衛福...

小米粽檢出農藥「托福松」 台東衛生局及檢警重新查訪採樣

台東縣金峰鄉賓茂村疑食物中毒案,共造成12人送醫、3人死亡及4人住加護病房,衛福部今天公布食餘檢體中檢出有機磷農藥「托福...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