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小米粽中毒案最新病況曝!7歲童已能活動 5病危仍有2人昏迷中

台東蝸牛小米粽中毒案12人送醫3死、5病危。昨天3人陸續出院後,三家醫院仍有6人住院治療。今早馬偕醫院的2名及台東基督教醫院1名插管病患已恢復意識、生命徵象穩定,另外年紀最小的7歲男童活動自如。整體而言,病患的病情多數往好的方向發展,但仍有2名加護病房的病患尚未恢復意識。

本月17、18日,金峰鄉賓茂及壢坵部落陸續有民眾因疑似食品中毒送醫,83歲曾姓婦人、76歲劉姓婦人及36歲徐姓女子死亡。此次事件中,7人送東馬治療、4人送東基,另1人送部立台東醫院。

東基指出,40歲插管治療女病人,目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意識清楚,狀況穩定,可以跟醫護人員筆談交流,病情一直在進步中。

東馬目前4名病患全在加護病房,3大人及1小孩。院方解釋,其中年紀最小的7歲田姓男童行動自如,但基於慎重,收治在加護病房保持高度關切,另外2大人意識清醒,生命徵象穩定,但有1人危急情況有改善,進行鎮定治療,病情尚稱穩定。

此外,部東醫院的女病患仍昏迷中,雖然尚未恢復意識,但有比昨天進步一點。

【中央社/台東縣19日電】

家屬在群組呼籲民眾對中毒事件不要以訛傳訛,等待官方調查結果。

台東社群網站也有網友呼籲「謠言止於智者」,不要污名化台東的國民美食蝸牛與原住民傳統美食阿粨(小米粽)。林姓網友說,昨天事發後接獲許多長輩電話,加重語氣提醒他「千萬不能吃蝸牛或那個粽」,訊息越快謠言越容易滋生,「媒體識讀」是現在學校最大考驗。

擔任老師的林姓網友,經常走訪部落,參加活動或家訪,他說,吃過很多的阿粨,這是部落傳統美食文化,不能污名化的。

民進黨前台東立委賴坤成也在臉書(Facebook)呼籲「不要妄加揣測,也不要網絡瘋傳,無濟於事,也可能污名化某些食品!」

他說,中毒事件社會大眾所關心也是網絡群組上大量討論、評論的訊息多與事實不符;在台東生活一輩子,野外撿拾蝸牛、部落祭典享用吉那富阿粨 (小米粽)已不知幾凡,為何會發生如此又急又嚴重事件,殊令人費解。

他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利用在地食材是偏鄉傳統生活模式,雨後撿拾蝸牛或到溝渠撈田螺作為副食都是台東生活日常,特別是清脆、嚼感十足的炒蝸牛更是國民美食,幾乎所有山產店或快炒店都是必備菜單。

雖然也知道雜食的蝸牛在田間可能誤食到有噴灑農藥的作物,但多數蝸牛撿拾後都會先放置幾天才處理,也有是人工飼養,且發生中毒機率微乎其微,已經多年未聞,中毒原因尚待檢驗,不宜過多揣測,但可預見一定會影響蝸牛食用意願。

馬偕醫院目前仍收治3大1小病患,其中一人病況仍不穩定。記者尤聰光/攝影
馬偕醫院目前仍收治3大1小病患,其中一人病況仍不穩定。記者尤聰光/攝影
台東基督教醫院目前仍有1名女病患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但已經恢復意識,可以筆談。記者尤聰光/攝影
台東基督教醫院目前仍有1名女病患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但已經恢復意識,可以筆談。記者尤聰光/攝影
部東醫院加護病房目前收治1名食物中毒案的女病患,仍處於昏迷狀態。記者尤聰光/攝影
部東醫院加護病房目前收治1名食物中毒案的女病患,仍處於昏迷狀態。記者尤聰光/攝影

中毒 台東 粽子 蝸牛 食物中毒

延伸閱讀

台東疑食物中毒案3死6住院 專家和檢警追原因

蝸牛小米粽長這樣⋯食藥署公布檢體照 檢驗結果2天出爐

疑吃小米粽釀3死 屏縣籲食物入口若舌麻、噁心立刻吐出

台東小米粽食物中毒案釀3死 今午3人病況穩定陸續返家另6人仍住院

相關新聞

台東小米粽中毒案 人為因素提高

台東小米粽疑食物中毒案,食藥署昨公布第二批採樣檢驗結果,「搗米臼內殘留小米粉」以及「鍋及鍋蓋內側塗抹拭子」皆驗出農藥托福...

小米粽案 顏宗海:國內首次托福松嚴重中毒 釐清食材及怎麼汙染

衛福部昨公布,台東「蝸牛小米粽」疑似食物中毒案件,小米粽本身農藥「托福松」定量結果,為每公斤224毫克,以每顆300克換...

台東中毒案 5食材托福松濃度 小米「異常高」

台東小米粽疑食物中毒案,衛福部前天公布在食餘驗出劇毒有機磷農藥「托福松」,昨再公布八名患者血液檢體皆驗出托福松,而小米粽...

驗出農藥劇毒...法醫抵台東解剖3遺體 主任檢察官:尚未列刑案

台東縣金峰鄉賓茂村疑食物中毒釀3死案,至今案情陷入膠著,法醫研究所法醫今天搭機抵達殯儀館進行3遺體解剖程序,期望有進一步...

台東3死中毒案 奪命「阿粨」檢出劇毒農藥托福松

台東縣賓茂部落曾姓老婦做的原住民傳統美食「阿粨」,造成疑似集體食物中毒案,除曾婦等三人死亡,仍有六人在加護病房治療,衛福...

小米粽檢出農藥「托福松」 台東衛生局及檢警重新查訪採樣

台東縣金峰鄉賓茂村疑食物中毒案,共造成12人送醫、3人死亡及4人住加護病房,衛福部今天公布食餘檢體中檢出有機磷農藥「托福...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