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賢持續「傳福音」主張核綠共存 籲台別失去AI發展優勢
總統賴清德明天將主持首場「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會中料將就各界關注的能源議題。和碩董事長、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近日表示,自己在委員會上的發言,不會有所改變,他仍會持續主張核電、綠電應共存。
本報綜整,近月來,童子賢的論述涵蓋六大面向,包括對核能的看法、能源組合的建議、循環能源的定義、主張核綠共存、憂心AI用電,以及提供國際借鏡。
第一,核能的看法部分,童子賢將在會上持續重申他對核能作為台灣基載電力的期許。他近期將核能比喻為「猛獸」,認為可以被安全地「關在動物園」,不會對人類造成威脅。他曾言,「就像老虎、獅子等猛獸很兇,但只要關在動物園,就核一到核四,這四個動物園」,相較於滿山遍野的綠能20至25年後丟棄的垃圾,對環境的衝擊更小。
二,能源組合的建議。童子賢多次呼籲政府進行有效率且優質的能源組合,以達到更高的經濟效益。他指出,若能實現更合理的能源配置,省下的預算可用於健保、高等教育或研究資金。他強調,台灣為維持競爭力,在AI領域研發、高等教育、建構基礎設施仍有大量支出需求,因此有效的能源組合至關重要。
童子賢表示,對使用者來說最方便、最舒適的就叫做黃金比例,台灣需要一部分基載電力(可全天候穩定供應的電力),如果有30%核電、40%火力發電,加上一部分綠能做調節,就是非常好的比例。
第三,循環能源的定義部分,童子賢曾質疑,太陽能光電是否真能被視為循環能源?他說,許多農田或屋頂鋪設太陽能光電板後,需要定期使用強酸等化學溶劑清潔,且使用壽命約20至25年後就會產生大量廢棄物。他表示:「大家把它想像得太美好,命名叫綠能,其實很多再生能源一點都不綠、一點都不循環,我要提倡一個觀念是,這是半循環、甚至是假循環。」
第四、主張核綠共存。近日,童子賢明確呼籲台灣應「核綠共存」,不要排斥任何一種不排碳的發電選項。童子賢指出,這樣才能為台灣提供穩定發電、減少環境破壞、控制發電成本,最重要的是可以及早達成減碳與防制地球暖化的目標。童子賢曾表示,「我是作為一個傳道士,不斷傳播追求防止地球暖化的福音。」
而對於綠能發展,童子賢認為綠能很好,要繼續發展,但綠能也要做縝密規劃,讓它不至於對環境造成衝擊,例如離岸風電設在潮間帶,海洋生物和珊瑚礁都會受到干擾,「綠能真的不要大到讓環境難以負荷」。
第五、憂心AI用電需求。童子賢指出,台灣處於AI發展的核心地位,AI運算需要的晶片幾乎都在台灣生產。他預測到2030年,台灣產業用電成長趨勢中,最大的電力支出三大樣態,將包括:台積電製造晶片的先進製程、產品和伺服器製造;電動車;AI資料運算中心用電。
童子賢表示,台灣應該做好電力供應準備,尤其因應AI時代及電動車換車趨勢,並把握現有優勢積極延續,若只停留在「核能跟綠能的選項」辯論,恐怕錯過這波國際機會。
第六、提供國際借鏡。童子賢曾引用芬蘭、義大利、韓國等國家為例,如義大利在35年前關閉最後一座核電廠,如今卻宣布將恢復使用核電。原因是義大利無法接受美麗的山水四處盡是太陽能板,且該國也無足夠空間安裝太陽能設備。童子賢就說,比義大利更地窄人稠的台灣也面臨類似困境。在目前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下,台灣不可能完全依賴間歇性能源。風力發電和太陽能都存在環境顧慮,如風機旋轉的噪音、光影對住戶和海洋生態的影響。因此,他主張台灣需要核能才能兼顧經濟效益、環境保護和能源韌性。
童子賢強調,台灣應該為即將到來的AI與電動車潮流做好電力供應準備,電力已成為現代文明運作的基礎,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石油。他預測,隨著電動車的普及,汽油消費將減少,而電力消費還會持續增加。
童子賢也憂心,若台灣只停滯在辯論「核能與綠能的選項」,可能會失去在AI發展中的優勢地位。他多次呼籲台灣各界重視這一問題,以維持台灣在全球科技產業中的競爭力。他也提到,很遺憾核能議題沒有辦法在幾年前發酵及轉彎,因為核電設施檢查確實需要一些時間,但如果不做「就永遠等在那邊」,如果它值得等待、值得好好體檢,就應該按照專業流程去做。
他說自己會秉持傳福音心態,在會上持續重申他對核能作為台灣基載電力的期許。不過,日前童子賢也說,全民對能源的需求,以及對於核電的觀感,仍然是他最在意的,他公開表示,「如果全民感情上不接受,那當然身在民主社會,我會服從大家決定」。
但他也說,如果經過適當的知識傳播和知識理解,全民感覺有轉變的話,當然他也樂意服從這個方向,這就是所謂的民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