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高雄25座滯洪池為何還淹? 作家飄浪島嶼點出這原因

凱米颱風侵襲,高雄25座滯洪池及119條區域排水均失靈,淹水慘重,作家「漂浪島嶼」在臉書粉專貼文表示,高雄許多滯洪池的設計,是變公園內的大水池,周邊農地則不斷蓋起高樓,壓縮容水空間,一旦水量過大,難免釀成水患,高市議員邱于軒也表示,偏區原有蓄水功能的農地變建地,又未要求建商一併做好周邊排水,是近年水患原因之。
作家漂浪島嶼在臉書粉專貼文,指「別再迷信滯洪池,回歸區域水文的自然思考」。他表示,這次颱風來襲,高雄25座滯洪池蓄水全滿,依然不能防止淹水,雖說如此大的雨量不淹水也難,也須誇讚高雄,20多年前就提出「藍帶計畫」,廣設滯洪池,平日作公園遊憩、生態跳島,災時蓄水滯洪,但多年發展仍有一些問題。
他認為,這些滯洪池當初原本都是濕地,設計上卻變成公園內的大水池,加上周邊農地不斷蓋起高樓,容水空間壓縮。原本水淹農地時,還具有區域性滯洪功能。現今一旦雨量過大,滯洪池蓄滿,公園蓄滿,就淹到住宅區,這是水患的原因。
他並指,興建滯洪池,容水滯洪其實是減少,面對極端氣候,問題就發生。這並非僅是高雄面臨的問題,各縣市都一樣。未來面對超大雨量,無法再依賴滯洪池解決水患,而須以更大區域的水文思考,放緩開發,留出更多滯洪空間。
高市議員邱于軒說,觀察水利設施是否發揮用處的指標,在於是否能快速洩水,但這次凱米颱風挾豪大雨,加上大潮,「似乎老天爺沒有給我們喘息的空間」。以往淹水的地方仍淹,水利設施是否達到效益,目前是打問號。
她更反映,高市近年一直蓋房子,像林園、大寮等區許多農地變建地,長出高樓,但新建案始終只使用農田水利溝排水,未併同重建排水系統。原本農地具有區域滯洪功效,蓋房子後,排水設施沒跟上腳步調整,大雨一來無處宣洩便淹水。「大自然反撲的時候,更無力招架」。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