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基石動搖/1930大蕭條重演?國際金融面臨新危機

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為本已動盪的全球金融市場再添不確定性。除了美元體系的信任風險外,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巨額財政赤字與龐大債務問題。國際信評機構穆迪(Moody's)5月16日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等至AA1,使其失去三大信評機構的所有AAA頂級評級,引發全球市場對美國財政穩定的疑慮。
對於美國不斷上升的國債水位,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教授、國際貨幣體系權威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有兩種風險值得警惕,第一是美國長期高赤字勢必推升利息支出,市場會擔心聯邦政府為了壓低實質債務負擔,可能默許較高通膨。若物價持續上升,不僅侵蝕美元購買力,也可能導致實質利率轉負,削弱國際資本持有美元資產的誘因,導致美元走弱。
第二種風險則與政策選擇有關。艾肯格林認為,川普政府不排除採取極端措施以應對債務壓力,包括對外國政府持有的美債課稅、暫停支付利息,甚至強制將短中期國債轉為百年期超長債券。一旦出現這類非典型政策,將衝擊市場對美債的信任,引發外國央行與國際投資人拋售,引爆新一輪國際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將大幅上升。
艾肯格林說,這些風險不會立刻引發全面危機,原本估計還有5到10年的緩衝期可以應對或修正,但如果川普政府採取更激進或不負責任的政策,那麼這場危機就可能「提前爆發」。
近期金價飆升,也反映出市場對全球金融穩定性的焦慮。艾肯格林指出,黃金一向被視為動盪時期的「避風港」,在當前充滿地緣政治與經濟不確定性的局勢下,金價上揚實屬市場的自然反應,但他也直言,「我確實擔心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歷史可能重演」。
他提到,1930年代的流動性危機與美國掀起的關稅浪潮,正是當時全球經濟崩潰的導火線之一。美國在1930、1931與1933年間,接連爆發三場重大銀行危機,全球央行爭相拋售美元資產,因為他們開始懷疑美國銀行體系的穩定性,也無法預測華府會採取何種貨幣與匯率政策。
當時金融危機的結果,是全球流動性瞬間枯竭,無論是各國央行、企業還是民間銀行,都缺乏足夠外匯儲備來支撐1920年代的全球資本流動,加上貿易保護主義迅速升高,最終重創國際貿易體系。
「如果我們再次走向這樣的局面,對所有人來說都不是好消息,」艾肯格林示警,那些規模較小、經濟高度開放且依賴對外貿易的國家,將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