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南方建新框架/新興市場崛起 誰能接管話語權

歷史背景讓歐洲在IMF等組織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全球經濟體正在變化,歐洲在這些國際組織中的席次占比過高,舊體系無法反應當前趨勢,讓新興經濟體紛紛轉向尋求新協作框架。
隨著美國總統川普規畫「退群」全球經貿組織、新興經濟體如金磚國家另起爐灶,二戰結束後奠定的全球經貿規則和秩序如今正面臨洗牌。本報獨家專訪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教授、國際貨幣體系權威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他直言,接下來世界各國將面對的挑戰將是:「當美國不再願意建設性地參與,全球該如何推動改革並強化這些國際組織?」各國需思考如何應對沒有美國的金融秩序。
1944年,布列敦森林會議在戰爭未竟時召開,會中促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成立,奠定了戰後全球經濟秩序的根基。美國以壓倒性的影響力主導規則,西方國家主掌治理架構,開啟自由貿易與全球化的黃金年代。然而,80年過去,這套制度正面臨嚴峻考驗。
新興國家崛起、去西方化 世界金融主導權面臨移轉
首先,是新興國家的崛起。艾肯格林表示,歷史背景讓歐洲在IMF等組織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全球經濟體正在變化,歐洲目前在這些國際組織中的席次占比過高,應縮減歐洲的過度代表性,讓新興經濟體擁有更大的發言權,才能與這些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相稱。
無法反應當前趨勢的舊體系,讓新興經濟體近年紛紛轉向尋求新的協作框架,「去西方化」的經貿聯盟正在形成。金磚國家(BRICS)目前已有10個會員國及8個夥伴國,除了創始的中國大陸、俄羅斯、印度、巴西,還包括伊朗、印尼等國,其中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印度2025年已趕上日本,並列第四大經濟體。金磚國家開發銀行(NDB)、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等區域金融機構,也正為全球南方提供新的融資選項與政策籌碼。
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2024年底針對全球357位策略與前瞻專家的調查也顯示,受訪者普遍認為,以歐洲、美國等西方傳統強權為主的經貿組織,如IMF、7大工業國組織(G7)、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在未來10年間,應對挑戰的能力將減弱;對新興國家組成的金磚國家、東協等區域組織反而更有信心,普遍看好這些組織處理和應對挑戰的能力。
「別讓完美成為良善敵人」 須面對沒有美國的新秩序
美國的態度,更是WTO、IMF等國際組織功能愈趨不彰的重要原因之一。川普第一任期時,就曾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現為CPTPP)、凍結WTO上訴機制;在美國傳統基金會提出的2025計畫(Project 2025)中,更公開倡議美國應退出IMF及世界銀行。
今年3月底路透社揭露,美國代表團在WTO預算會議上表示,美方正在檢討繳交給國際組織的費用,將暫停支付2024年和2025年提供給WTO的會費。截至2024年12月底,美國拖欠WTO的會費達2270萬瑞士法郎(約新台幣8.3億元)。
艾肯格林表示,相較於歐洲,美國目前在各個國際組織中的投票權與財務義務相對合理,但美國的問題是常常運用外交影響力,試圖讓這些機構的政策傾向自身利益。
艾肯格林認為, IMF、WTO、世界銀行這些國際組織雖不完美,也確實需要長期改革,「但我們必須記住,不要讓完美成為良善的敵人」,有這些組織總比沒有好。隨著川普政府逐漸淡出,各國現在必須面對美國不再積極參與的事實,志同道合的國家現在就應該開始對話,討論該如何在此情況下推動必要改革。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