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科技角力/陸布局數位絲路 與美諜對諜
西元1887年,在台灣巡撫劉銘傳努力下,中國有了首條自主建設、連接淡水與福州的海底電纜,後因日本殖民台灣衍生的電報主權問題最終遭割斷。此後經兩岸分治,直到我方政府開放,兩岸電信商才於2012年在金廈合建兩岸海底光纜(光纖電纜)、並於翌年初完成福州到淡水的「海峽光纜1號」,結束兩岸多年來需經第三地或國際海纜通訊的歷史。
這段兩岸通訊史,也是大陸數十年電信史的一個縮影。中共1960年代開始建設海底電纜,早年不少用作軍事通信,由布覽兵建置,1970年代因與日本合建海纜,大陸郵電部電信總局也成立了「中國海底電纜建設有限公司」負責建設,而為引進先進技術、並走出海外,1995年電信總局(中國電信前身)與英國大東電信合資組建「中英海底系統有限公司」,承攬國際業務。
民企最受矚目的是華為2008年成立的「華為海洋網路有限公司」,但2019年華為被美國列實體清單,只得將其售予另一間民企亨通光電並更名「華海通信」,主要提供「高性價比」一站式(整合相關業務的單一窗口)解決方案,現為全球前四大海底電纜承包商,累計10.6萬公里項目經驗。
目前大陸海纜產業鏈龐大,除上述大型承包商外,製造端有中天科技集團、寧波東方電纜、長飛光纖光纜、寶勝海纜、起帆電纜、烽火通信等,不少也兼營海上風電的輸電設備,布纜船則有南京普寧船舶設計公司等,去年自主造出的萬噸級「龍吟9號」已成功試航。在服務端,據本報整理自各主要電信商消息,中國電信已在全球擁有51條海纜,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則分別有逾90條、60條海纜資源。
大陸官方先前曾力推「海上信息絲綢之路」,近年漸納入更大框架的「數位絲綢之路」,目前已建多條聯通歐洲的海纜,如亞歐5號、亞非歐1號、PEACE海纜系統,後者長達2.2萬公里;陸企參與全球海纜建造工程,布局也可謂是密密麻麻。今年初基隆外海的海纜事故屬「橫太平洋快速海纜系統」,由兩岸、美日韓電信業者共同出資興建,也是兩岸間的多條海纜之一。
大陸工信部旗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日前預計,自2023年至2028年,全球將鋪設77萬公里海纜,陸企將參與其中的34.5萬公里,占比約四成五之多。而大陸增長的海纜工程能力早已引起美國的關注與介入,英媒路透報導,過去4年美國在亞太地區干擾了華海通信的6條光纜項目,迫使暫停或改道。而大陸也祭出拖延發放美國電纜商在其近海的許可證、拉長南海的海纜審查程序作為反制,日經亞洲統計,由於美中緊張,過去5年至少已有6條海纜被推遲建造,台灣與香港的新建海纜登陸站也減少,削弱了它們的通信樞紐地位。
海底電纜不僅被美國重視,大陸也視為「深海安全」、「數據安全」的一環。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員鄭海琦去年撰文示警,美國可能升級冷戰時針對蘇聯海纜的武器庫,用於大陸,美國監聽和切斷海纜的可能性在「快速上升」。
北京方面除持續執行「海底電纜管道保護規定」外,工信部2021年底的「十四五」規劃,已提出要具備「同時處理六件通信海纜故障」的能力,中共國安部去年也宣示,將打擊境外勢力對海底關鍵基礎設施的「滲透、破壞、竊密」,顯示中美在海底電纜領域的角力和攻防,仍然是兩國關係間的熱議題。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