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分裂法變相啟動 美態度轉向

中共制定反分裂法的遠因,在於台灣的公投,尤其是陳水扁總統在2003年底宣布,要在2004年3月總統大選時,同時辦理防禦性公投。當時美國非常擔心,這將引發兩岸的緊張。據當時擔任國安會亞太部門資深主任莫健回憶,台灣情勢的發展「讓我們害怕」,莫健在2003年12月初銜命祕密來台,表達美方對防禦性公投的關切,氣勢洶洶訓斥台灣官員。
但緊張的時候,往往也會激發出機會;當時新任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對台灣問題實事求是,有中方管道向美方透露,將不再堅持九二共識,兩岸具備恢復對話可能性,但陳總統必須遵守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中方願意將陳總統當成對話對象,甚至有機會和胡錦濤會晤。
兩岸對話 曾有美官方支持
既然有需要對話,兩岸也都不排斥接觸,美中台的對話管道得以建立,當時由美國大西洋理事會主辦,在維吉尼亞州的艾爾利莊園,2004年8月召開首次美中台三邊兩岸對話,主題是如何促進美中台間的戰略互信。第二次會議緊接在3個月後召開,談亟需解決的春節包機問題;第三次會議則在2005年的2月,在大陸兩會召開前,就是溝通台灣最關心的反分裂法制定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兩岸當時的對話,雖然參與的都是民間學者,但背後有美國官方的支持,美國雖然在雷根總統的六項保證中,保證不做兩岸調人,但是私下希望,兩岸能夠和平解決爭端,更希望因此能夠減低美中之間軍事衝突,民間智庫如果願意擔任對話的推手,美國政府樂見其成。
在大陸方面,由於陳水扁在競選過程中提出修憲與公投,北京做最壞打算,一方面醞釀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另一方面也抓住扁想和解的心理,默許某些中方學界人士低調展開兩岸之間「非正式與暫時性」的二軌對話。
連胡會之後 民共互信全失
台灣有定期選舉的考量,當時大陸也在進行權力交接,雖然胡錦濤接任總書記與國家主席,但中央軍委主席卻由江澤民擔任,直到2004年9月才交給胡錦濤。美方判斷,中方於2004年12月宣布制定反分裂國家法,是胡錦濤被江澤民所迫,為鞏固權力的手段。
美方曾持續要求中方提供草案,但對方拒絕,不過國台辦主任陳雲林於2005年1月初訪問華府時強調反分裂國家法是防禦性質,不具攻擊性,並承諾該法不會涉及統一時間表。
美方從一開始就反對反分裂國家法,尤其對時機與內涵,表示不解,2005年3月,美國眾議院更以424票對4票的壓倒性票數,通過決議案,表達國會對反分裂國家法的嚴重關切。
雖然台灣、美國、中國大陸三方都希望持續對話,可是兩岸內部均有掣肘力量,兩岸戰略氣氛愈來愈惡化,連胡會之後,北京對國民黨有期待,預期民進黨將下台,雙方互信已蕩然無存。
反獨促統 習近平不願再等
20年後,反分裂法又起死回生;去年6月,大陸相關單位發布「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懲獨22條),等於是施行細則,台獨最重者可判處死刑,還可缺席審判,終身追責,目的在心理震懾。
在CSIS去年的一場關於反分裂法研討會中,莫健表示,過去的領導人,無論是江澤民或胡錦濤,可讓時間來解決,所以反分裂法一直沒有施行細則,備而不用,但是習近平不願意再繼續等待下去,才啟動反分裂法。
可是美國此刻態度,與20年前大相逕庭,不再如20年前,視大陸為可拉攏的興起強權,現在則是威脅到美國的敵對霸權,台灣搞不搞台獨,不再是美國的首要考慮,美國在意的是,大陸會不會使用反分裂法做為攻台的依據。
台灣議題 對川普只是籌碼
川普回任總統後,雖然還沒有明確的對台政策,但是美國務院2月中旬更新了對台關係網頁的文字,對於美國對台政策的陳述,刪除了原本拜登政府「不支持台獨」的文字,這當然引發了台灣與大陸兩岸各自的強烈反應,之所以會刪除「不支持台獨」,很可能跟魯比歐個人反共的意識型態,及對台相對友善的態度有關。
但也有另一個可能,就是此次文字變動,是川普對北京的談判籌碼,就像關稅政策,經由宣布關稅擇期實施,逼對方在期限內讓步。
這就涉及川普是否正在尋求與習近平達成一筆「大交易」?川普一直希望盡快舉行美中高峰會,目前傳出,他不排除赴北京訪問,甚至希望就在上半年。而交易項目包括:TikTok所有權、科技管制與關稅,甚至包括中方能夠在烏克蘭停戰議題上出點力,達成全面性協議(Grand Bargain)。
對北京來說,台灣議題是最優先議題,但對川普來說,台灣議題只是籌碼,如果習提出,他有可能用此來達到他所想要的讓步。外界猜測,可能的妥協像是,川普宣稱美國「反對」台獨,而不是傳統上講的「不支持」台獨,這也與北京反分裂法遙相呼應,這樣一來將會是北京在反獨上的大勝利。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