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上擦、地上跑的都與登月有關…太空數據應用民生化 日最大化妝品、車商搶著要

台灣挑戰首次合作登月任務,吸引國內外產業界關注,連日本最大化妝品品牌、國際車廠,為了取得第一手的完整太空數據,也都爭搶與台灣合作。太空數據為什麼如此搶手?
世界經濟論壇與調研機構麥肯錫預測,2035年全球太空經濟規模將成長近3倍,成為1.8兆美元的市場,隨著技術突破,太空應用逐漸平民化、民生化,不再僅限科研與國防領域。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張起維說,「離地球愈遠,實地觀測資料愈少」,中大自製的深太空輻射探測儀(以下簡稱DSRP)帶回的太空輻射數據,是許多民生用品研發的關鍵數據。
DSRP在1月15日升空離開地球36小時後,已成功將首批輻射數據傳回中大,航行太空的4至5個月間,可以收集地球到月球之間,以及月球軌道上的游離輻射劑量;若順利降落月球,還能進一步偵測月球表面數據。這龐大的資料量,許多產業都感興趣,也是台灣展現軟實力、建立國際合作的重要籌碼。
張起維表示,日本最大化妝品、汽車廠商都透過登月小艇日商ispace來詢問太空數據,ispace雖未透露廠商名,但推測車廠之所以需要太空數據,與近年來積極投入月球探測車開發有關,如豐田汽車(Toyota)預計在2031年將車輛送上太空。至於化妝品廠商,則因設有生醫部門,太空數據能協助業者研究輻射對人體和細胞組織的影響。
台灣廠商部分,他說,國內投入太空領域的電子、通訊領域的業者不少,若能預測上太空後會面臨的輻射劑量,對台廠從代工走向設計、建立研發能力都有所助益。
張起維說,近幾年世界各國重返月球,也是為了搶奪更多的資源與資料,「太空環境沒有大氣層保護,高輻射量對精密電子、生物體都不友善,宇宙射線也可能引發『位元翻轉』,導致資料變質、影響儀器運作」,因此這次登月機會難得,精準預測輻射劑量與位元翻轉次數是太空任務能否成功的重要關鍵,他們希望透過這次任務正視太空輻射問題,進一步建構深太空航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