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戰白熱化/低軌衛星商機上看33兆 台灣搶布局

衛星產業存在已久,不過,隨著SpaceX 2018年首度將小型實驗通訊衛星送入軌道,也正式開啟低軌衛星新時代。外資摩根士丹利預估,2040年時,全球衛星市場規模上看1兆530億美元(約台幣33.5兆元),太空產業鏈將蓬勃發展。
人造衛星並不是近代產物,早在1957年,蘇聯就已經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太空,再隔一年,美國的人造衛星才進入太空。過去50年來,全球許多國家都在積極發展衛星產業,因為衛星不僅可以進行太空探索、科學研究,甚至也可以提供天氣預報、影像傳輸服務。
只不過,要成功發射一顆人造衛星進入太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光是一顆衛星的造價就相當高昂,這還不包含要運送衛星上太空的火箭,雖然很多國家都擁有自己的衛星,卻沒有發射火箭能力,截至目前為止,能夠自行發射衛星的國家,也僅有俄羅斯、美國、法國、日本、中國大陸、英國、印度、以色列、伊朗、北韓、南韓等國。
2018年前多高、中軌衛星
2018年以前,太空中的衛星,大多屬於高、中軌衛星,這些衛星距離的地球較遠。以高軌衛星來說,距離地表約3萬6000公里,通常是在赤道之上繞行地球,因此,又稱同步軌道衛星,一般來說,同步軌道衛星使用壽命約為15年;而低軌衛星距離地球距離較近,但因為受到的空氣阻力也大,大約4-5年就會掉落,壽命較短。然而,已經有了高、中軌衛星,為什麼還需要低軌衛星呢?
低軌衛星傳輸量大、時延減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呂珮如指出,低軌衛星目前的應用領域涵蓋氣候觀測、遙感探測以及通訊應用,尤其,低軌衛星因為距離地球近,通訊傳輸量大,傳輸時延也可以降低到30-50毫秒,這讓低軌衛星通訊傳輸服務廣受用戶青睞;而高軌衛星因為距離地球較遠,傳輸時延約在數百毫秒之譜,且傳輸容量低,無法傳遞太多訊息,這是高軌衛星的缺點。不過,高軌衛星能覆蓋的地表面積較廣,這則是高軌衛星的優點。
衛星產業中,主營高軌衛星的Echostar、Eutelsat、Inmarsat,是市場裡的既有業者,隨著低軌衛星蓬勃發展而誕生的新業者則包含Starlink、OneWeb、Telesat以及Amazon。
兩類業者擁有不同的競爭優勢,低軌衛星因為傳輸量大,不斷拓展通訊應用,商機龐大;不過,高軌衛星業者也不讓低軌衛星業者專美於前,近來積極拓展低軌領域,希望透過整併,讓自己手中所擁有的衛星軌道更多元,擁有更完整的網路韌性,也因此,現在有愈來愈多衛星業者邁向多軌整合。
衛星產業大概分為三個次產業,一個是衛星製造,一個是火箭,另一個是地面接收設備。
這三個次產業中,呂珮如表示,衛星地面接受站是台灣業者較有機會進入的市場,包含微波元件、射頻元件、PCB、電源供應系統、連接器等產品,都已有台灣業者打入相關供應鏈;在衛星本體、火箭方面,台灣則有金屬構件、射頻模組、微波元件業者積極布局。
台灣技術 獲國際業者青睞
全球都重視低軌衛星發展,根據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IA)統計,光是2023年,全球衛星市場產值就已經達到2853億美元,摩根士丹利更預估,2040年時,衛星市場規模上看1兆530億美元。台灣因為擁有相應技術,也獲得國際業者青睞,早早就打入相關供應鏈,市場普遍預估,太空科技逐漸成熟,產業發展將會愈來愈蓬勃,相關產業都有望受惠成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