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行動/車多樁少!用地寸土寸金 電動公車推展現隱憂

交通部力拚二○三○年全台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如今業者開始面臨車輛增加、充電樁不足窘境,須找地擴增充電站,恐提高營運成本。記者許正宏/攝影
交通部力拚二○三○年全台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如今業者開始面臨車輛增加、充電樁不足窘境,須找地擴增充電站,恐提高營運成本。記者許正宏/攝影

交通部政策要力拚二○三○年全台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但近來公車等客運業者屢遇電動公車發展困難,尤其電動公車數量逐年增加,充電樁、充電站用地卻很難求,有車無電或充電「塞車」隱憂浮現;電動公車電池耗損速度超乎預期,也加重業者經營成本,恐阻礙電動公車發展。

電動巴士充電分快充及慢充兩種,業者指快充可在十五分鐘左右充到六成以上蓄電量,慢充至少要四小時,但都不如燃油車加油方便。另外,車輛除了停靠起訖站定點充電,當車輛變多,須另覓場地設充電樁等設施,場地與充電設施都屬於業者成本,若要在都會精華區準備一定規模空地設充電站,成本更大。

為因應二○五○淨零碳排的國家總體目標,交通部公路局推動在二○二四至二○三○年,達成市區公車和公路客運車輛電動化,爭取編列六百四十三億元預算,希望全台一萬四千五百輛市區公車和公路客運在二○三○年時全面電動化。

全台電動公車逾一千八百輛

據了解,至今年一月,全台掛牌客運電動巴士逾一千八百輛,以台南市為例,目前已有九十五輛,預計下半年再添十八輛,電動公車普及率約百分之廿三,明年上看三成。

充電場址不足衍生「塞車」

電動公車數量日增,充電問題跟著浮現;因電動公車體積較一般房車大上數倍,鋰電池充電時間動輒四、五小時以上,若充電場址空間不足,勢必衍生「塞車」窘況,為解決眼前這項難題,須另覓適合場地。

業者透露,先前就有公車業者採購了十餘輛全新電動公車,但因為找不到地點設充電站,延後半年才上路營運。

電動公車製造商表示,雖然業者汰換舊公車、採購電動公車時,賣方及政府都會全力協助找地,解決充電問題,但因公車路線以都會區為主,市區寸土寸金,加上政府也積極找地蓋社宅,彼此「搶地」格外辛苦。

「適合地點不好找,不論租或買又是一筆額外負擔」,台南市有府城、新營、興南、漢程四家公車業者,一般電動公車主要在業者附屬的保養廠或停車場充電,但因充電時間長,往往不敷使用。

新營客運現有十三輛電巴,十支充電樁,業者說,目前大致可應付,但未來逐年汰換柴油客車,雖可加裝充電樁,但如何有效率調度是一大難題;另因空間不足,也在尋覓離轉運站不遠的用地向台電申請供電解決。也有客運業者指出,北部同業因運能大且土地昂貴,問題更嚴重,南北業者都很頭痛。

高雄市現有電動公車二九五輛,占全市公車百分之卅三點九,其中高雄客運有卅三輛,總經理特助陳可培表示,目前十一個場站中,有二站共設十支充電樁,因目前電動公車數量還不多,尚未發生充電「塞車」情形,但隨著添購電動車增加,擔心「車多樁少」窘境,若來不及充電就會影響營運。

公車 塞車 電動

延伸閱讀

陽光行動/電動公車政策推行遇瓶頸 淨零目標恐破功

陽光行動/效率低 充電場址申請到通電要1年

陽光行動/憂虧本 業者汰換電動公車先放緩

鑽車釀大禍!女騎士撞電動公車再撞破貨車油箱 滿地油害4機車共6人慘摔

相關新聞

陽光行動/電動公車 充電站不足現隱憂

交通部政策要力拚二○三○年全台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但近來公車等客運業者屢遇電動公車發展困難,尤其電動公車數量逐年增加,充...

陽光行動/公有停車場充電樁 六都占比多不到1%

電動車愈來愈多,但各縣市公有停車場充電格布建牛步,六都占比大多不到百分之一,台中停管處坦言,由於快充電力需求較高,台電需...

陽光行動/電動公車政策推行遇瓶頸 淨零目標恐破功

準總統賴清德早在七年前擔任行政院長時,就以「淨零」之名,喊出公務車、公車在二○三○年全面汰換為電動車的政策願景,這幾年電...

陽光行動/效率低 充電場址申請到通電要1年

公車業者改用電動公車後,增加充電場址是新挑戰,業者抱怨從申請充電場址到送電,全程要一年多,效率太低,如果涉及地目變更曠日...

陽光行動/憂虧本 業者汰換電動公車先放緩

電動公車電池衰退快、續航力不足,不僅常造成公車司機「里程焦慮」加劇,也影響柴油公車汰換速度與意願。新北市交通局長鍾鳴時坦...

陽光行動/電池壽命8年變3年 公車業者苦

電動公車一一上路,少了噪音和空汙,為環保加分,對部分公車業者卻是痛苦的開始,除了要找地設充電站,公車電池衰退速度遠超乎預...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