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高中歷史新舊課綱比一比 老師擔心課程變破碎

大變革 教科書變參考而非主導
高中歷史新課綱草案從編年史改為主題式討論,且中國史部分主題納入東亞的大脈絡討論,有高中教師擔心,課程恐變得支離破碎,可能讓學生難以完整吸收,老師額外補充勢必得加強;但也有老師認為,現在是全球化時代,把中國史放在東亞、全球的脈絡來看,反而有助開闊視野。
台北市中山女中歷史教師邱永春指出,目前的高中歷史課綱,中國史、台灣史和世界史都很完整,現在改為主題式,變得「支離破碎」。
「就算是主題式教學,還是要有歷史脈絡。」邱永春舉例,討論族群融合時,學生還是要有「編年」的觀念,但在新課綱缺乏背景知識的情況下,就得靠老師額外補充,「老師和學生要做的功課都會更多」。
「老師如何提升教學素養和解讀課綱的能力,進而運用到教學上,是十二年國教成功的關鍵。」建中歷史教師莊德仁表示,傳統上,會讀課綱的應該是寫教科書的人,但這次新課綱卻希望老師自行解讀課綱,教科書變成參考而非主導,是個重大改變。
莊德仁說,十二年國教重視素養導向,扮演最積極的角色應該是老師。老師要有解讀課綱、設計活動的能力,運用在地題材讓學生活用於生活情境中。尤其歷史的面向是過去的,而新課綱精神是要培養學生面對未來的能力,因此課綱須更有彈性和未來性。
針對部分中國史主題納入東亞脈絡討論,新北市三民高中歷史教師張文隆說,這次新課綱,除了略古詳今外,敘述內容差別不大,只是角度轉換,用東亞關係看中國史,而以前是以中國中心看東亞史。現在全球化與多元化,強調「去中心」的歷史教育,希望孩子不帶偏見,和不同民族、文化互動。
「歷史本來就是政治性的學問」,莊德仁表示,如果用意識形態解讀歷史課綱,一定會變成「一邊一國」的政治概念。但他認為,換一個角度看,其實東亞本來就是一個世界,以往歷史科很少關心橫向連結,但現在是全球化世界,學生應想想南韓首爾或日本東京的學生在學些什麼,可從區域去想想自己、開闊視野。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