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高但視野絕佳! 老少咸宜的「墨硯山步道」 可遍覽頭屋、獅潭群山

今日到苗栗玉清宮參拜,在回程往快速道路當下不切進頭屋二交流道,而是直行往頭屋曲洞社區,規劃在曲洞宮停車後去走走墨硯山步道。久聞墨硯山之名,查了一下才知它是苗栗八景之一的三台疊翠之其中一台,山雖不高但卻有絕佳的視野,當下在觀景平台一側可俯瞰苗栗市景、另一側更可遍覽頭屋、獅潭的群山,回顧前輩山與琴2013年的紀錄,才知這是在步道重新鋪設後才有的視野! 只可惜抵達平台時沒有留意到三角點,事後才知它遺落在平台的柵欄外,對比新設立的墨硯山勒石,本來已存在的測量點卻被如此對待,令人感到不勝唏噓! 接著再推進到墨硯山南峰,從私人庭園旁的泥土道路走下山返回曲洞宮,完成這趟O型路線~
墨硯山觀景平台視野路線說明車停曲洞宮前廣場,接著往回走約400M抵達登山口,走人工階梯上行約600M抵達觀景平台,這裡也是墨硯山所在。之後往墨硯山南峰推進,約200M抵達,三角點位於一處私人土地內,之後循另一側的泥土道路下山,再一路返回曲洞宮,完成這次的O型路線。行走路線紀錄如下:透過Strava顯示的經過時間00:56:55、爬升高度122M、行走距離3.1K
一、曲洞宮 → 墨硯山
(距離約1K 時間約19min 上升91m)曲洞宮前很寬闊,既是條道路、也是廣場,車子停在這非常適宜,原因在於登山口的道路兩側有劃設紅線,因此建議停在此處。當天廟宇也在進行年初的祈福誦經,非常熱鬧~
今天天氣大好,一掃最近濕濕冷冷的陰霾
廟前視野元宵節過後是客家人開始掃墓祭祖的時節,我想這排排站的車輛是否為掃墓而來?! 由於鞭炮聲也是絡繹不絕
一小段上坡後抵達墨硯山登山口
觀其古道介紹,對於這趟路線不知有多少路段重疊?! 我無從得知,但從裡面我感受到前人之辛勤與奮鬥之精神,足以讓現代人應懂得珍惜今日之交通便捷
步道起點是綿延而上的新設石板階梯,已不是前輩山與琴當時所走的原始山徑了
階與階之間落差小,即使是老人、小孩走起來都方便
拐個彎後繼續上行
似乎來到了制高點
這個缺口是通往墨硯山南峰的山徑,先去平台看看
站在平台上視野一覽無遺
前方的涼亭有一群人駐足
在此整個苗栗市市容、東西向快速道路、高速公路等盡收眼底,讓我想起三員縱走路上的慈惠堂,也是類似這種俯視整條高速公路的視野
粗心大意的我竟沒有留意到墨硯山三角點,就在拍完墨硯山勒石後就匆匆離開~PS. 事後才知基點是在一旁的柵欄外,我想對於山友們必定感到痛心,基點竟被如此對待Orz
二、墨硯山 → 墨硯山南峰
(距離約0.2K 時間約7min 上升17m)離開平台後,從這柵欄的缺口處續往墨硯山南峰
第一次用新手機拍攝,感覺亮度有點怪怪的,可能還需要一點磨合
從前輩山與琴的紀錄得知,其實剛剛通往觀景平台的新設階梯,當時的容貌應是如下的原始山徑加石塊,雖然說便捷的改善可以造福大多數人,但這也破壞了山林的原始性,有一好沒兩好啊
一段上行後出現人為的建築
找到熱心山友設置的三角點掛牌,但字樣早已模糊
低頭找找才發現墨硯山南峰基點就在一旁阿
三、墨硯山南峰 → 曲洞宮
(距離約1.7K 時間約26min 上升16m)這裡應該是山與琴前輩紀錄內提到[的一位黃先生所設置的龍文化園區,裡面有提到已蓋了數十年,但因為經費的關係導致有所耽擱,如今又將近9年過去了,感覺又比當時更老舊了些
出口需循這條石磚路走過去
看到另一入口處
由於是私人土地,因此不太敢走過去瞧瞧,只能遠望
這告示顯然地主對於到此的山友已稀鬆平常
由此步入下山路
不久出現幾處民宅,一旁種了許多作物及觀賞用的松木
路上有不少家犬會吠叫,幸好都有綁住(抖)
在此岔路取左
而右側的道路,雖不知通往何處,但這井然有序的景致讓人不禁讚嘆了一下
才拐個彎就出現柏油鋪設的道路
路上不時有通往曲洞宮的指標
住在這邊感覺蠻清幽的
在此聽到了誦經聲
曲洞宮已在不遠處
最後,總結一下行走日期 - 2022/02/27 09:57行走時間 - 約57分行走距離 - 約3.1公里(曲洞宮 → 登山口 → 墨硯山 → 墨硯山南峰 → 曲洞宮)行走軌跡 - 檔案下載
爬升高度 - 122M行走感想 - 墨硯山步道只能說老少咸宜,循階梯走上去不久就可以看到絕佳視野,我想晚上應該也會蠻熱鬧的,對於想追逐夜景的人來說。若只是原路折返顯然不太過癮,因此也順道去一趟墨硯山南峰,之後循泥土路下山來個O走,雖然後段的路程只是鄉間小路,但我蠻喜歡這悠哉與寂靜的氛圍,整趟下來只需一個小時,推薦給想動一動但又不想太累的朋友們原文亦發佈於Zhi-Bin's 談天說地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