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春必拜!媽祖神蹟不斷!祂用裙襬…接住美軍轟炸砲彈

媽祖在臺灣的神蹟
神明受敕封,除了史地、文化、政治原因,另一個重要因素便是顯靈與神蹟。媽祖的神蹟不勝枚舉,《天妃顯聖錄》有詳細記載,此書第三次改版時,將神蹟事項一直追加到雍正時期,其中,也有一些與臺灣有關。
康熙派施琅攻臺前,先敕封媽祖為天妃以求海戰順利,果然,攻克澎湖、臺灣之戰,都蒙媽祖與千里眼、順風耳顯靈相助,所以戰後又敕封媽祖晉升天后。之後,康熙御史孟劭前往臺灣視察遭遇颱風,幸蒙媽祖解救。另外,臺灣的反清革命林爽文之亂、海盜蔡牽之亂也獲媽祖協助平定,更不用說媽祖不計其數解救的船難了。
媽祖因為這些神蹟而奠定無上的信仰地位,但其背後仍有其政戰上的操作,原本明鄭信奉的是明朝戰神玄武上帝,然而,清朝皇帝藉由在臺灣有廣大信仰的媽祖顯靈來彰顯媽祖,以其地位壓制明朝國神及復明精神,同時也安撫臺灣住民的人心。
民間當然也有許多關於媽祖神蹟的精彩傳說!馬祖,就是因為該島信奉媽祖而被稱為「媽祖島」,軍政時期政府才更名為馬祖。傳說中,媽祖為拯救遭受海難的父親而罹難,聖體漂流至閩江口,被馬祖居民撈起,馬祖南竿天后宮宣稱該廟的靈穴便是安葬媽祖聖體石棺的地方,如見該廟發出紅光,便知媽祖又要去救難了,馬祖的媽祖宗教文化園區戶外的媽祖雕像,曾是全世界最高的媽祖像。
在二次大戰期間,美軍空襲轟炸日軍在臺灣的基地與建設,但是多有未爆彈,便產生因為媽祖顯靈伸手或用裙襬接住砲彈,使廟宇或周邊民、房安然度過危機的說法,如大甲鎮瀾宮、朴子配天宮,乃至各地類似傳說眾多。至於死而復活、救人無數等神蹟傳說,更不在話下。
臺灣人這樣叫媽祖
大家一定常聽說媽祖還有大媽、二媽、三媽……這是依照廟裡神像雕塑時間前後來依序編號的。一般來說,最早的「開基媽」是「鎮殿媽」,置於大殿讓人祭拜,這是大媽;鎮殿主神座前經常有陪祀的神像,這是二媽;進香、遶境或辦事時,鎮殿媽和二媽如果外出了,廟中豈不無主神?所以另外再做一尊「出巡媽」,這就是三媽了。因此,臺灣俗諺便說:「大媽鎮殿、二媽吃便、三媽出戰。」
信徒愛媽祖,瘋組後援會
另外,有些廟宇還有媽祖會會長、每年輪流做莊的正副爐主、信徒請神像回去供奉等,所以就會多到六、七,甚至八、九媽了。編號眾多的媽祖中,有各自信徒組成的「後援會」,其中因為三媽最常負責出巡,所以「三媽會」是最常聽聞的;另外「六媽會」組成較晚、較年輕,但相傳媽祖在家排老六,所以是六媽,因此在媽祖會裡也頗為活躍。
不同祖廟來的媽祖
目前全世界有近五千座媽祖廟,臺灣有約六百座,很多人認為皆分靈自湄洲島,實則不然,而是端視當初先民攜入或新近返鄉迎回的神像或香火來自何處。
經不斷溯源,依祖廟所在地,可分為:湄洲島分香者稱湄洲媽、泉州三邑分香者稱溫陵媽、同安縣分香者稱銀同媽、安溪縣分香稱清溪媽、漳浦縣分香稱烏石媽、長汀地區分香稱汀洲媽、興化地區分香者稱興化媽……名列基隆三大廟及基隆八景之一的慶安宮媽祖廟,便號稱是全臺唯一同時供奉湄洲媽、泉州媽、漳州媽的媽祖廟。
駐紮各地的媽祖
臺灣民間也會以媽祖廟所在地稱呼媽祖,如北港媽、新港媽、大甲媽……媽祖信仰盛行於海洋國家,一開始發揚於濱海港口,面向海洋保護舟船,稱為「港口媽」;久之進入內地稱為「內山媽」,有的面向山下疏濬山洪,有的面向山內防範原住民來襲,譬如有「山中媽祖廟」之稱的臺中新社福天宮,便是當地九個莊的內山媽信仰中心。
(本文摘錄自《神靈臺灣‧第一本親近神明的小百科》,柿子文化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此為民俗說法,不代表本新聞網立場,切勿過度迷信。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