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反送中要角周庭棄保 港府發「嚴正聲明」揚言全力追捕、終身追捕

美麗島最新民調/賴蕭配支持度38%回穩「與侯康配拉開差距」柯盈配持續下探

別再只會用微波爐復熱 專家揭隔夜菜為何難吃原因及改善方式

朱學恒性騷稱「斷片」 醫師籲:無法控制飲用量應就醫

名嘴朱學恒被爆涉及騷擾國民黨北市議員鍾沛君,朱學恒卻聲稱當時因喝到「斷片」沒有記憶。本報資料照片
名嘴朱學恒被爆涉及騷擾國民黨北市議員鍾沛君,朱學恒卻聲稱當時因喝到「斷片」沒有記憶。本報資料照片

近期性騷擾風波頻傳,名嘴朱學恒被爆涉及騷擾國民黨北市議員鍾沛君,朱學恒卻聲稱當時因喝到「斷片」沒有記憶。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主任張祜銘表示,若出現喝酒後所做的事情沒有印象,應該減少用量,並建議難控制用量者應該到精神科評估是否成癮。

鍾沛君在臉書指出,朱學恒違反意願摟抱及親吻她;朱學恒也在「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我的確犯錯,也會面對一切的後果。在此向鍾沛君議員和所有社會大眾道歉」。

張祜銘指出,酒精對大腦的影響會依據酒精使用量不同,依照程度可分成低中高三狀況,但酒精量會應人而異;一般而言會依照以下三階段順序發生。在「低」酒精量下,人的行為會變得不受控制、行為變得衝動;若酒精量增加到中度,則會出現對情緒及記憶的影響,情緒可能會變得激動甚至一下哭、一下笑,更可能發生斷片。

張祜銘說,若是酒精程度高,就可能會危害生命。酒精涉入濃度高,會影響腦幹,而腦幹是呼吸中樞,因此可能會直接造成死亡。有時候青少年拼酒、引下過量酒精,就可能猝死。

張祜銘指出,當一個人喝酒出現斷片狀況,表示喝下過量酒精,已經對大腦造成傷害,而段片常常合併其他問題一起發生,比如喝酒做的事情沒有印象、喝酒會跌倒,受傷當下沒有意識等。依照國外建議,若是出現上述問題應該要減少酒精使用量,並建議如果沒辦法控制酒精攝取量,應該要到精神科評估是否有成癮。

張祜銘說,台灣過去對健康飲酒量的限制比較寬鬆,WHO也發現大部分國家對國家的限制量都過於寬鬆,WHO最新的建議是「如果能夠完全不喝酒,對身體是最健康,少量喝酒就會增加對健康的危險」。我國酒害防治協會也把5月9日定為台灣無酒日來推行不要喝酒的觀念。

根據「國民飲食指標手冊」的建議,男性每日不超過1罐啤酒(或相當於20g酒精量),女性不超過半罐啤酒(或相當於10g酒精量)。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性騷擾 朱學恒

延伸閱讀

議員鍾沛君控朱學恆性騷 吳淡如看新聞嚇到:世界到底怎麼了?

朱學恒怎敢當鍾沛君面痛批性騷?黃士修認「這很正常」 網友意見兩極

朱學恒被指性騷擾稱喝醉 鄭文燦:態度很難被接受

朱學恒強吻鍾沛君 巴毛律師:強制猥褻人人都可去告發

相關新聞

性教法禁「師生戀」 引違憲疑慮

行政院院會昨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修正草案,增訂「校長或教職員工違反與性或性別有關之專業倫理行為」,被解讀為不能發展「師...

政院通過性平三法 權勢性騷最重關3年

行政院昨天通過性平三法修正草案,明確定義權勢性騷擾及其樣態,且分層級加重權勢性騷擾行政及刑、民事責任,包括最高五倍的懲罰性賠償、行政罰最重可罰一百萬元,以及加重其刑二分之一,最重處三年徒刑。草案將送立法院審議,據了解,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擬在下周臨時會處理,力拚七月底三讀修法。

禁師生戀?性平法修正草案 教職員不得與學生發展違倫理關係

行政院院會今天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修正草案,教育部指出,修法後擴大適用範圍,並將教職員不得與學生發展「有違專業倫理之關係」...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台灣掀#MeToo浪潮 5大APP幫你應對性騷保護自己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中講述職場性騷擾的劇情與台詞引起大眾共鳴,也在台灣掀起#metoo浪潮。除了有愈來愈多人勇敢說出曾受到的傷害,更引起許多父母焦慮討論,該讓孩子如何學保護自己,來防範憾事?其實,國內外團隊已開發不少手機APP,可以協助他們在萬一遇到性騷擾或者性侵時全身而退。以下是5個優質App,上班族可備好;爸媽們也請轉傳給孩子,及時阻止壞事發生。

音樂界「大佬」級教授被爆性騷 要男學生陪睡還拍裸照

Me too風吹進音樂界,許多隱藏已久的性騷案件也被掀開,南部某國立大學音樂相關科系的鄭姓客座教授,遭網友PO文指控是性...

#MeToo燒進司法院 懲戒法院前院長李伯道傳性騷

「#MeToo」烈焰延燒,如今連司法院也著火。原定六月廿八日屆齡辭任的懲戒法院前院長李伯道,五月八日突獲總統令核准退職,...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