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英國QS最佳留學城市排名出爐 台灣這城市全球第14歷年最佳

關鍵是人!黃仁勳:美國想在AI領域領先 要先鎖定「這個國家」

不背棄支持者!柯文哲:死在裡面都不會逃亡 保釋金太高「寧可被押」

「臺灣人吃臺灣牛」 肉牛產業需制度化育種 阿輝伯保種源興牛 盼建在地特色和牛風味

李登輝基金會自陽明山找到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黑毛和種牛群,命名為「源興牛」。 (圖片提供╱源興居生技公司)
李登輝基金會自陽明山找到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黑毛和種牛群,命名為「源興牛」。 (圖片提供╱源興居生技公司)

【撰文╱游昇俯 攝影╱吳尚鴻】

國內牛肉自給率不到5%,肉牛產業規模小,至今缺乏優良肉牛品種。2010年前後,珍貴本土種原臺灣黃牛、臺灣水牛相繼完成命名登記,加以保種。前總統李登輝致力推動臺灣肉牛產業,找到放養於陽明山、自日治時期遺留至今的黑毛和種牛群,命名為「源興牛」,也在2024年獲准登記為新品種,成為國內培育肉牛牛種重要種原,是李登輝留給臺灣農業最後的禮物。但這些遺傳資源、牛隻種原能否發揚光大,仍待有志育種家接力奮進。

臺灣本土牛種包括黃牛與水牛,先後隨先民渡臺及荷蘭人統治引進臺灣飼養。黃牛及水牛在早期農業社會主要作為耕作、馱運等勞役用途,農耕機械化後,才逐漸推廣肉用。但隨著臺灣經濟起飛,1975年開放冷凍牛肉進口,養牛事業無利可圖,黃牛及水牛數量便大幅減少。

反而國內從1950、60年代起發展乳業,開始飼養荷蘭乳牛荷士登(Holstein),國內養牛產業便以飼養乳牛為主、肉牛為輔;荷士登牛除了飼養母牛搾奶,乳公牛及淘汰寡產乳牛就可以作肉用。

國產肉牛粗分三類:乳公牛、水牛、黃牛及雜種牛,根據農業部畜禽統計調查,2024年肉牛在養2萬9,725頭,其中便以荷士登的乳公牛1萬7,285頭為大宗,占比達58.1%;黃牛及雜種牛在養1萬1,238頭,其中純種臺灣黃牛在養數量長年在700頭上下浮動;另有水牛在養1,202頭。

單位:頭 資料來源╱農業部畜禽統計調查 資料整理╱余麗姿 製表╱陳怡蒨
單位:頭 資料來源╱農業部畜禽統計調查 資料整理╱余麗姿 製表╱陳怡蒨

日本牛放養陽明山多年 和牛專家確認為黑毛牛種

李登輝晚年希望發展臺灣肉牛產業,推動「臺灣人吃臺灣牛」理念。他於2016年曾赴日本石垣島訪問,取經「石垣牛」飼養及培育,返臺後指示時任李登輝基金會秘書長王燕軍尋找臺灣肉牛牛種,李登輝基金會並成立臺灣肉牛牛種研究中心,致力培育臺灣肉牛。

根據日本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所編1941年《臺灣の畜產概況》,1936年臺灣總督府為了增加臺灣本島牛隻價值,決定引進日本肉牛推動肉牛改良;1939年開始以五年計畫實施肉牛改良及進口。隨著二戰後日本政府撤離臺灣,當初引進臺灣的牛群移往陽明山放養。

王燕軍於陽明山擎天崗尋獲日治時代遺留放養的牛群,且經日本和牛專家中村佐都志確認其外觀為日本黑毛和種,便將僅剩8公、11母共計19頭,向黃姓及何姓飼主全數購入,並移至花蓮縣鳳林鎮新光兆豐牧場飼養。李登輝以其位於臺北三芝的故居「源興居」為名,將這批牛命名為「源興牛」。

李登輝拜訪日本石垣島,與時任秘書長王燕軍聽取日本沖繩農學會報告日本和牛產業。 (圖片提供╱源興居生技公司)
李登輝拜訪日本石垣島,與時任秘書長王燕軍聽取日本沖繩農學會報告日本和牛產業。 (圖片提供╱源興居生技公司)

《臺灣の畜產概況》描述自日本引進肉牛情形。 (圖片提供╱源興居生技公司)
《臺灣の畜產概況》描述自日本引進肉牛情形。 (圖片提供╱源興居生技公司)

李登輝親自研究、撰寫論文 證實「源興牛」已成獨立種群

李登輝2017年發起成立源興居生技公司,培育臺灣和牛與肉牛牛種。他並與中村佐都志、日本大學教授長嶺慶隆等人合作,以「源興牛」8公11母族群為樣本,使用illumina Bovine SNP50晶片分析比較其基因型,撰寫「SNPマーカーを用いた台湾牛種と黒毛和種および欧米種との遺伝的関係の解析」(從SNP標記看臺灣牛種、黑毛和種及歐美種的遺傳關係)一文,發表於2018年《日本畜產學會報》。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拍賣級的銘牌和牛」限時9天開吃!乾杯集團競標直送

賴政府對主權基金髮夾彎 黃國昌:顯然是少數高層決定

施政民調樣樣倒數 藍智庫批賴只會鬥爭

影/新國會智庫民選總統民調公布 羅智強盼賴清德借鏡

相關新聞

一朵白花稱霸世界 世茂生技的創新與穩健 智慧化溫室質量並重 染色花開拓多元市場

「一株白花有相當的條件跟水準,我們在後面做加工,就有無限的想像。」世茂農業生技公司是世界最大的蝴蝶蘭切花供應商,每年可售出超過150萬支蝴蝶蘭切花。世茂售出的蝴蝶蘭,多達九成是創辦人黃崇德30多年前育成的「V3大白花」,看似單純的市場策略,背後則有先進技術當靠山:三層立體栽培、環控裝置兼顧生產品質與效率,蝴蝶蘭染色技術則贏得歐美賣家青睞,為這朵經典的白花增添新樣貌,也拓展多元通路。

分散外銷市場 蜀隆攻灘頭堡 女董座打江山 關稅分擔三三三原則

美國是臺灣蝴蝶蘭最大的出口國,每10株蝴蝶蘭有6至7株來自臺灣。1997年返鄉接手家族事業的蜀隆花卉董事長李嘉珍說,目前輸美的蝴蝶蘭關稅,從以往零關稅提高至10%,新增的關稅成本分擔,立即和美國客戶談好「三三三」原則,由賣方、買方、美國消費者各自分擔三分之一。她強調,「對等關稅貨幣戰,不能死守美國,山不轉路轉,需開拓其他國家,才是活路。」

穩定即競爭力 一心精進技術拚輸贏 育種家訓傳三代 父子攜手搶市場

一心生物科技是最早開拓蝴蝶蘭外銷的業者之一,面對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的挑戰,究竟該保守或搶進?董事長簡維佐和兒子們雖有不同的想法,但不變的是,從創辦人簡慶賢傳下的家訓初心:「精神重於物質,人定可以勝天!」唯有自己的技術不斷進步,才是讓蘭花事業穩定向前的根本。

打贏蘭花群體戰 臺蘭輸美優勢分析 精準掌握市場 蘭業接力模式再提升

為因應美國對等關稅政策,農業部成立「蘭花應變小組」,持續掌握關稅提高及匯率波動對美國花卉市場造成的影響。除了掌握市場脈動,農業部亦與台糖及蘭花業者持續洽談,期盼成立美國蘭花共享中繼站。而產業鏈在地端的技術提升也迫在眉睫,新一代「花卉產業創新園區」將合併試驗單位,為臺灣加強加深最重要的品種與技術優勢,由外至內打造一隊強韌的Team Taiwan。

從「洋蘭」到臺灣之光 蝴蝶蘭百年產業發展

臺灣雖僅有2種原生蝴蝶蘭,但共有400多種蘭科植物,過往社會中上階層的「蘭藝」嗜好相當興盛。園藝植物的產業發展經常由嗜好、趣味性栽培開始,經由愛好者群體的交流,逐漸形成市場及產業化的生產,乃至出現企業化經營,臺灣蘭業發展也不例外。

臺灣蝴蝶蘭輸美 接力生產模式

2024年,臺灣蘭花輸美總額約為6,259萬美元,其中以蝴蝶蘭約6,146萬美元占比98%最多,臺灣亦是美國蘭花市場最大進口國。為了因應市場需求,蝴蝶蘭有相當成熟的接力產業鏈模式,從育種到跨海上市,每個環節的再提升,都可能是此次對等關稅政策下,臺灣蝴蝶蘭搶占市場先機的關鍵轉捩點。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