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股期指下挫...破紀錄「三巫日」來臨 大盤恐再動盪

台中槍毒犯衝撞警車!開BMW流鼻血狼狽落網 當場查扣5把槍

無需美國幫手!專家揭以國「軍事實力」:能獨自摧毀伊朗核設施

肉牛知多少?臺灣吃得到的牛種 穀飼牛?草飼牛?吃蔬菜的臺灣牛

臺灣黃牛血緣濃厚的肉牛,牛角短、耳朵小而薄呈水平狀是臺灣黃牛特徵之一。 (攝影╱王士豪)
臺灣黃牛血緣濃厚的肉牛,牛角短、耳朵小而薄呈水平狀是臺灣黃牛特徵之一。 (攝影╱王士豪)

【撰文╱陳大中】

臺灣有牛的歷史最少400年,最晚在17世紀荷蘭治臺初期,荷蘭人已從澎湖引黃牛至臺灣本島,同時期並由爪哇引進水牛,開墾役用也作肉用。明鄭時期,荷蘭商船仍在臺灣補給牛肉;清領時期政府曾頒布禁止私宰耕牛的律令甚至刻碑表記,可見在不吃牛習俗,仍有屠宰牛隻食用的行為,只是轉為隱晦;到了現代社會,吃牛逐漸轉為大方的享受,但在臺灣到底會吃哪些牛?

黃牛和水牛

我國畜禽統計中的肉牛包括「黃牛及雜種牛」、「乳公牛」(即荷士登牛)和「水牛」三種。

黃牛是東亞地區對家牛(Bos taurus)的通稱,雖然東亞地區家牛毛色頗不一致,但在華中、華南地區以黃色最常見。臺灣黃牛自1980年代進行保種,根據畜產試驗所研究,臺灣黃牛具峇里牛(Bali cattle)特有基因,2009年完成品種登記。

水牛(Bubalus bubalis)和黃牛雖為同科,卻為不同屬、種的生物,曾因耕作需要成為臺灣農村的象徵,盛極時全島曾飼養36萬頭水牛。隨著社會轉型、水牛役用需求減少,政府曾推廣水牛肉,但效果不彰。目前全國飼養水牛數僅千餘頭。

在農耕社會,牛的役用價值大於食用,臺灣更結合信仰出現對吃牛的忌諱,這些傳統牛種轉為肉牛等用途,仍須研究及推廣努力。

水牛泡水悠遊、孩童與少年放牛,曾是臺灣農村普遍風景。 (圖片提供╱《豐年》第六卷第12期封面;楊基炘攝影)
水牛泡水悠遊、孩童與少年放牛,曾是臺灣農村普遍風景。 (圖片提供╱《豐年》第六卷第12期封面;楊基炘攝影)

畜產試驗所在花蓮保種水牛,並開發電子耳標系統自動化管理。 (圖片提供╱畜產試驗所)
畜產試驗所在花蓮保種水牛,並開發電子耳標系統自動化管理。 (圖片提供╱畜產試驗所)

荷士登牛

荷士登牛起源於西歐菲仕蘭(Frisia)地區,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乳用牛種,因僅為懷孕生產後的母牛能擔任「乳牛」產乳工作,荷士登牛中的公牛僅少數作為種牛,大多乳公牛、閹公牛仍為肉用;而母牛在不適於產乳後,酪農也通常會販售母牛屠宰取肉。因此,不僅是臺灣,只要有酪業存在的國家,生產的牛肉幾乎都有一定比例的荷士登牛肉,臺灣的乳公牛約占肉牛在養量的五至六成。

過去荷士登牛除了換肉率不如專門肉用的牛種,肉質往往也被認為較瘦、較硬,但隨著飼養技術進步,肥育的荷士登也有相當優秀的表現。因酪農需母牛懷孕生產,肉牛業和酪農的合作,除了乳公牛、寡產母牛肉用,也會以荷士登母牛「借腹生子」方式來滿足雙方生產需求。

還待育肥的乳公牛。 (攝影╱吳尚鴻)
還待育肥的乳公牛。 (攝影╱吳尚鴻)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消基會質疑有狂牛症風險 食藥署昨公告全牛齡日牛進口

泰國GL天花板LingOrm台北見面會取消!捲「黃牛、中資爭議」遭抵制

世博參觀人數遠低預期 藏壽司、義國館預約名額被黃牛盯上

黃牛罰則有望調整 最高1.8萬變3萬

相關新聞

發揚在地農業 青年牧場打造金門牛產業鏈 結合有機飼養、循環經濟 育種提昇肉牛品質

根據2024年畜禽統計調查結果,金門當年底的肉牛在養量3,919頭、占全國13%,相較於金門土地面積相當密集。肉牛產業可謂金門農業特色,牛肉乾等食品更是不少老饕心頭好,青年牧場場主陳玉嘉2009年回到金門投入養牛,打造從育種、畜牧、屠宰一條龍的產業鏈,成為當地重要的畜牧業者。他除了協助畜產試驗所保種,也融入循環經濟概念種植牧草,並投入有機飼養、友善環境,也為當地養牛業帶來新樣貌。

讓國產牛價值最大化 楊鎵燡建構精緻產銷 獲生產履歷、CAS 驗證 跨足餐廳、機能產品

從料理三千煩惱絲的美髮師返鄉從農,到十大神農得主、打造完整的國產牛肉產銷鏈與「御牧牛」等自有品牌,楊鎵燡投入畜牧業已經21個年頭。從育種、畜牧到產品銷售,他控制肉質穩定之外,依照部位與品種設計最適合的產品定位,並取得CAS等認證,讓國產牛肉價值最大化,不只是街邊小吃的稱職主角,應用於高級西餐、火鍋也同樣耀眼,甚至能走出機能性食品的獨特道路。

芸彰牧場鐵板燒開店 主打臺灣牛做排餐 牛肉湯、牛排用肉互補 分切運用打破刻板印象

牛肉湯、涮牛肉鍋是國產臺灣牛肉主力市場,芸彰牧場總經理張志名投身肉牛、餐飲業多年,認為臺灣牛肉的發揮空間不僅於此,新設私廚.鐵板燒旗艦店力推臺灣牛排餐,希望藉此打破消費者對臺灣牛肉品質的負面成見與迷思,「這樣直接來說服你會比較快一點!」

繁殖增重、添油花 源興居生技育本土和牛 牧場中聽古典樂 直擊牛隻夏季毛色轉黑

「源興牛」落腳花蓮9年,從「神經質」的野牛馴養到願意親近人,族群數量也繁殖擴大近150隻。源興牛肉質甜香,源興居生技公司持續投入育種研發,培育臺灣和牛,既要提升牛隻重量以利商業生產,也要改良肉質添「油花」,與美、澳進口牛肉競爭。源興牛擴產邀畜牧場代養,更可因地制宜餵飼不同農副產物,發產地區特色牛肉產品。

金融學家養牛 劉泰英圓李登輝和牛夢 生命科學難度高 拚千頭達損益兩平掛牌上市

虛歲已屆90歲的前中華開發金控董事長、台灣綜合研究院創辦人劉泰英,過去叱吒政商界,近年卻常以源興居生技公司董事長、飼養「源興牛」的形象,出現媒體版面,頗顯露出老驥伏櫪之姿。

「臺灣人吃臺灣牛」 肉牛產業需制度化育種 阿輝伯保種源興牛 盼建在地特色和牛風味

國內牛肉自給率不到5%,肉牛產業規模小,至今缺乏優良肉牛品種。2010年前後,珍貴本土種原臺灣黃牛、臺灣水牛相繼完成命名登記,加以保種。前總統李登輝致力推動臺灣肉牛產業,找到放養於陽明山、自日治時期遺留至今的黑毛和種牛群,命名為「源興牛」,也在2024年獲准登記為新品種,成為國內培育肉牛牛種重要種原,是李登輝留給臺灣農業最後的禮物。但這些遺傳資源、牛隻種原能否發揚光大,仍待有志育種家接力奮進。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