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知多少?臺灣吃得到的牛種 穀飼牛?草飼牛?吃蔬菜的臺灣牛

【撰文╱陳大中】
臺灣有牛的歷史最少400年,最晚在17世紀荷蘭治臺初期,荷蘭人已從澎湖引黃牛至臺灣本島,同時期並由爪哇引進水牛,開墾役用也作肉用。明鄭時期,荷蘭商船仍在臺灣補給牛肉;清領時期政府曾頒布禁止私宰耕牛的律令甚至刻碑表記,可見在不吃牛習俗,仍有屠宰牛隻食用的行為,只是轉為隱晦;到了現代社會,吃牛逐漸轉為大方的享受,但在臺灣到底會吃哪些牛?
黃牛和水牛
我國畜禽統計中的肉牛包括「黃牛及雜種牛」、「乳公牛」(即荷士登牛)和「水牛」三種。
黃牛是東亞地區對家牛(Bos taurus)的通稱,雖然東亞地區家牛毛色頗不一致,但在華中、華南地區以黃色最常見。臺灣黃牛自1980年代進行保種,根據畜產試驗所研究,臺灣黃牛具峇里牛(Bali cattle)特有基因,2009年完成品種登記。
水牛(Bubalus bubalis)和黃牛雖為同科,卻為不同屬、種的生物,曾因耕作需要成為臺灣農村的象徵,盛極時全島曾飼養36萬頭水牛。隨著社會轉型、水牛役用需求減少,政府曾推廣水牛肉,但效果不彰。目前全國飼養水牛數僅千餘頭。
在農耕社會,牛的役用價值大於食用,臺灣更結合信仰出現對吃牛的忌諱,這些傳統牛種轉為肉牛等用途,仍須研究及推廣努力。
荷士登牛
荷士登牛起源於西歐菲仕蘭(Frisia)地區,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乳用牛種,因僅為懷孕生產後的母牛能擔任「乳牛」產乳工作,荷士登牛中的公牛僅少數作為種牛,大多乳公牛、閹公牛仍為肉用;而母牛在不適於產乳後,酪農也通常會販售母牛屠宰取肉。因此,不僅是臺灣,只要有酪業存在的國家,生產的牛肉幾乎都有一定比例的荷士登牛肉,臺灣的乳公牛約占肉牛在養量的五至六成。
過去荷士登牛除了換肉率不如專門肉用的牛種,肉質往往也被認為較瘦、較硬,但隨著飼養技術進步,肥育的荷士登也有相當優秀的表現。因酪農需母牛懷孕生產,肉牛業和酪農的合作,除了乳公牛、寡產母牛肉用,也會以荷士登母牛「借腹生子」方式來滿足雙方生產需求。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