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日本鰻養殖 完全養殖量產與保育並行
國立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 韓玉山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理學博士
經歷: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合聘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漁業推廣委員會主任委員、財團法人台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董事
【 口述╱韓玉山 整理、攝影╱潘云薇 】
在環境破壞、氣候變遷與過度捕撈的夾擊下,近數十年來,養殖鰻量居首的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俗稱白鰻)鰻苗捕撈量銳減至過去巔峰時期的十分之一以下。未來要拓展鰻魚產業的發展,必須雙管齊下,朝完全人工養殖商業化量產目標前進,開發鰻魚資源量;同時建立捕撈溯源制度,縮減捕撈量守護35%以上鰻苗順利成長,將有助野生鰻魚資源的永續發展。
鰻魚是降海洄游性魚類。不同於鮭魚逆流而上到河裡產卵,鰻魚是從河川游入海中產卵。每年在距離臺灣3,000多公里遠的馬里亞納海溝附近海域產卵,孵化後的日本鰻仔魚,會長成兩側扁扁,像是葉子狀的柳葉鰻,順隨著北赤道洋流與黑潮漂送,成長變態為流線型的鰻苗(鰻線),沿途經臺灣、中國、韓國以及日本的大陸棚水域後,進入河川中成長。
臺灣是東亞地區鰻苗抵達的首站,因此這批鰻苗又有「頭期苗」之稱。每年冬季11月至次年2月底產季,漁民都會聚集在西海岸及東部如蘭陽溪、花蓮溪等河口進行捕撈。由於鰻苗的出沒會受到海流影響,漁民每年能捕獲到的鰻苗量狀況不一,市場價格也不同。根據近十多年來的數據分析,臺灣、中國、韓國、日本四國加總的年捕撈量超過50公噸屬於豐收,40至50公噸為中等,40公噸以下表示捕撈量較少;通常捕撈鰻苗數量少,價格也相對比較高,最高每尾新臺幣100多元,最低約30至40元。
1970年代以前,東亞四國加總起來的鰻苗年捕撈量,估計可以超過500公噸(約25億尾);近年來已下降到30至50公噸(約1.5至2.5億尾)左右,鰻苗資源量明顯銳減。棲息地的破壞、氣候變遷、過度捕撈等因素,導致野生鰻魚數量顯著下降,供需缺口日逐擴大,野外採捕資源量掐住了產業的咽喉,成為養鰻產業必須克服的瓶頸。
日本率先達成完全人工養殖 養殖成本尚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根據《日本養殖新聞》發布,日本每年包括自產和進口鰻魚需求量約有5萬公噸左右,中國鰻魚網新聞報導則指出,中國業界自行估計國內需求量共約3~4萬公噸,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表示韓國鰻魚需求量約1~2萬公噸,全部自產自銷,臺灣則為鰻魚業界推估在2,000到3,000公噸之間。
日本是東亞地區需求量最大的鰻魚消費市場,隨著1970年代後鰻苗資源缺少,便已意識到開發種苗人工繁殖技術的重要性。日本水產廳在2002年將人工孵化的鰻卵培養到鰻苗階段,2010年近畿大學水產研究所達成「完全人工養殖」目標。
「完全人工養殖」指的是從魚的催熟、交配、產卵,接著孵化出來的幼魚再成長為成魚,可以作為親魚開始繁殖仔魚的全部過程,都可以在人工養殖的環境下達成。每個循環週期大約3到4年可以養出一代。歷經20多年,日本至少已培育出五至六代的人工鰻魚苗,養出幾千到上萬尾鰻魚,目前一尾鰻苗養殖成本大約是1,800日圓(新臺幣約400元)。不過市場實際需求量高達幾億尾鰻魚,天然捕撈鰻苗價格每尾約500~600日圓(新臺幣約100~128元),人工養殖成本每尾至少要降到200~300日圓(新臺幣約42~64元)才符合市場需求,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鰻魚人工繁殖難度高 飼料與生活環境是關鍵
目前日本鰻魚苗尚無法實現商業化量產,主要是鰻魚人工繁殖難度遠高於其他魚種。大部分魚類在合適的環境下,到了一定年齡就會自然抱卵、排精,人工繁殖也能使用催產方式來解決。但是日本鰻不論是在養殖池裡,還是實驗室等人工環境下,都不會自然性成熟。這種情況讓研究人員必須依靠長期注射激素(俗稱賀爾蒙)來促進生殖腺發育;但催熟時間愈長,魚卵品質往往愈差,自然孵化出來的柳葉鰻也不太好養。比較養殖時間成本,野生柳葉鰻變態成玻璃鰻大約需要120天,人工養殖目前平均需要200多天的時程,意味著人工養殖時間成本幾乎是野生鰻苗的2倍。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