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弱勢家庭困窘 三餐變兩餐想辦法活下去

經典賽/愛爾達場場直播 14場資格賽+47場正賽全都看得到

紅媠烏大範、青的擱卡讚 臺灣水產豐盛上桌

臺灣養殖水產已有品質保證,受歡迎的高價值海魚黑䱛(黑喉、黑口)也有望很快加入養殖魚種行列。
臺灣養殖水產已有品質保證,受歡迎的高價值海魚黑䱛(黑喉、黑口)也有望很快加入養殖魚種行列。

【 文‧圖╱黃之暘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 】

臺灣水產品種類繁多,相對同屬動物性蛋白質的禽畜奶蛋來說,水產品隨四季更迭展現豐富多樣、豐儉由人,且千變萬化的料理與風味表現,成為日常三餐、路邊小吃或三五好友聚餐,餐宴酒席及年節團圓的美味佳餚。多樣的食魚文化,來自臺灣豐富漁業資源與先進的水產養殖技術,近年海魚人工繁殖突破,可望協助復育資源,為明日餐桌添增新海味。

在臺灣不論養殖或撈捕的各類水產,多能具體呈現當地資源或產業,呼應季節與環境,還能因地制宜,別具特色。例如以沙泥灘地為主的西部沿岸,各類淺水棲性的魚蝦蟹貝產量豐富,5月有俗稱黑喉的黑䱛(Atrobuccanibe),7月有鱸魚,以及分別來自養殖的吳郭魚、虱目魚,還有近年極受市場歡迎,俗稱午魚或午仔魚的馬鮁(Polynemidae),加上冬令時分最是肥美、俗稱土魠魚的康氏馬加鰆(Scomberomorus commerson)。

東部因黑潮流經而盛產各類表層洄游性魚類,也有許多美味來自深水誘釣,尤其是俗稱紅喉的赤鯥(Doederleiniaberycoides),艷紅體色與細膩肉質、形色俱佳外,豐富的油脂分布使其同時適合生鮮、乾煎或炙烤享用,成為近年人氣爆棚的美味魚種。

國人飲食習慣,常與生活經驗相互對應,例如臺語所稱「紅媠烏大範(紅的漂亮,黑的大方)」,廣泛見於日常三餐的食材採購、烹調料理或年節喜宴的菜式展現。舉凡俗稱嘉鱲的真鯛(Pagrus major)、美味的馬頭魚(Branchiostegus spp.)與赤鯮(Dentextumifrons);冬季正著時的土魠魚,簡單清蒸、酥炸或半煎煮,都能成為餐桌美味,或搭配同時盛產的大白菜,那碗氣味酸香的土魠魚羹,或是喚醒一早精神的土魠魚粥等,均是國人分外熟悉的傳統美味。與生活、節慶息息相關的多樣食魚文化,可歸功於臺灣豐富的漁業資源,以及先進的水產養殖技術。

冬季土魠魚滋味最佳,油炸後搭配大白菜做成土魠魚羹,是國人喜愛且常見的吃法。
冬季土魠魚滋味最佳,油炸後搭配大白菜做成土魠魚羹,是國人喜愛且常見的吃法。

精進管理搭配檢驗認證機制 臺灣水產質優其來有自

撈捕與養殖是水產品供應兩大生產形式,滿足不同口味偏好與營養需求,臺灣的水產自給率超過100%,對提供國人健康、營養且優質的飲食表現卓越。水產品種類繁多,是近年人們考量健康與均衡飲食、追求美味以及生活樂趣的主要動物性蛋白質來源,同時也因水產養殖、培育對象的飼料轉化效率多明顯勝過禽畜產,又有淡、鹹水等不同魚蝦蟹貝藻組成,自然成為全球各國積極發展的產業。

在以往養殖尚未發達、仰賴海魚的飲食文化傳承下,臺灣消費者對特定野生海魚較有明顯需求,而在過去養殖發產過程中,養殖水產品多以滿足大宗消費為生產目標,不免出現高密度養殖、疫病與不易妥善的環境管理,也使消費市場偏好野生捕撈產品。然而海上作業成本相對高,面對海洋資源萎縮、氣候變遷等因素下挑戰愈來愈多,市場需求較高的魚種資源也更顯困頓。

養殖生產不僅能降低對野外族群的過度倚賴與持續耗用,也能藉由相對成熟且持續創新的養殖技術,融入種類品系選汰、落實動物福利。如今臺灣養殖業搭配優質環境與餌飼料管理,以及生產至消費過程前、中、後的檢驗把關與三章一Q等標章制度,已成為兼顧品質、鮮度與風味的可靠水產來源,也讓水產品在種類組成多樣、商品形式多元之餘,更添種類創新等出色發展。

水產養殖管理技術提升,擺脫過往高密度養殖、疫病盛行等形象,並融入科技管理強化品質可靠度。 (攝影╱陳建豪)
水產養殖管理技術提升,擺脫過往高密度養殖、疫病盛行等形象,並融入科技管理強化品質可靠度。 (攝影╱陳建豪)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弱勢學童參加社團得自掏腰包 北議員籲教局補助

影/情侶逛夜市起口角當街上演全武行 商家無辜遭波及

備足海鮮好過年 萬里野柳水產業者教你如何買最鮮

上引水產大啖「烏魚膘」1人不適就醫 北市衛生局稽查抓2缺失

相關新聞

中國競爭、鰻苗資源減少 臺鰻何去何從? 漁業署鼓勵野生「頭期苗」優勢推動設施養殖

臺灣曾是「鰻魚王國」,養殖鰻魚以外銷日本為主,1990年代初期在日本市占率超過5成,每兩條鰻魚就有一條來自臺灣,但隨著中國養鰻產業興起,臺鰻在日本市占率遭受挑戰。農業部漁業署表示,臺灣不應做價格競爭,但急需善用「頭期苗」優勢,導入設施養殖穩定生產,精進養殖技術,用高品質鰻魚贏回國內、外市場。

維持鰻魚加工 「能創造的工作機會很多」 佳辰實業:烤鰻絕對不是一臺機器而已

成立至今37年的佳辰實業,在臺灣鰻魚產業蓬勃發展的1990年代投入鰻魚加工,生產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俗稱白鰻)燒烤製成的水產冷凍加工產品「蒲燒鰻」供應日本市場,從原料挑選到加工過程,每個環節嚴格把關,受日本客戶青睞。面對中國在日本市場的競爭,佳辰拓展「蒲燒鰻」一度進入歐美市場,目前仍持續與日本客戶維持良好關係,並研發「鰻源力」鰻魚精等加工品,維持鰻魚的加工生產業。;從臺灣鰻業鼎盛時期至今持續經營鰻魚加工業,佳辰總經理楊雲裕認為,「如果抓到的鰻苗都在臺灣養,能創造的後端工作機會很多。」

臺灣活鰻日本市占二成 鰻魚大王拚轉內銷

近年來,臺灣日本鰻活鰻在日本受到中國強力挑戰,市占率維持二成左右。自詡「鰻魚大王」的吳明韋,投入活鰻出口逾20年,身兼盤商、貿易商與包裝廠,他強調把關活鰻品質、確保訂單供應,維持客戶對他的信任,希望「客戶愈來愈好、愈來愈賺錢」以活絡鰻魚產業。近年他開拓內銷市場,期盼國內養殖戶收益提高,成為臺灣鰻魚產業成長、提振外銷市場的後盾。

嘉義新生代養鰻達人 育出頂級「極光鰻」

嘉義最年輕的養鰻業者陳國偉,在布袋鎮經營大岩生技養鰻場,8年來堅守使用高成本鱈魚油魚粉飼料,加上在地特有底土環境,培育出下腹雪白、背部呈天空藍的頂級「極光鰻」。肉質柔軟、鰻香濃郁、魚刺無感的上乘鰻魚品質,讓他面對臺灣養殖鰻業縮減的低谷盤整期,依然能站穩嘉義前五大養鰻業者的位置。

鰻苗汛晚到20天!捕鰻人有感 苗況不比早年

國內自每年11月起至隔年2月底開放捕撈鰻苗,但今年罕見在10月底有強颱「康芮」侵臺,11月中又遇「天兔」颱風,颱風警報期間無法捕撈,颱風過後沿海堆積漂流木、雜草與垃圾,均對捕撈作業造成阻礙,推遲漁季。

利生10年淬煉 成功繁殖臺灣首尾人工鰻苗

鰻魚養殖已有上百年歷史,至今仍沒有商業化量產的人工繁殖魚苗,原因在野生鰻魚特殊的洄游生態。日本研究人工繁殖鰻魚苗已半世紀,去年成功將成本降至每尾1,800日圓,是全球最接近商業化量產鰻苗的國家「之一」──臺灣的利生生技自2013年創立後,屢屢突破鰻魚種魚催熟、替代飼料開發及誘導仔魚「變態」等難關,今(2024)年成功育成臺灣第一尾人工鰻苗;面對日本趨近量產的態勢,利生生技總經理廖峻廷仍保有開創臺灣人工鰻苗、乃至帶動鰻魚養殖業振興的信心,「一旦最上游的做起來以後,就可以把整個下游產業鏈再帶動起來。」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