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魠魚資源萎縮 水試所拚復育「白金」
【 撰文╱洪與成 攝影╱林韋言 】
康氏馬加鰆(Scomberomorus commerson)俗稱土魠魚,是具高經濟價值的魚種,每年秋冬時節會洄游到臺灣沿近海,為漁民帶來可觀收入,近年卻面臨資源萎縮、漁獲量低迷的危機。水產試驗所從2021年展開沿近海資源復育計畫,並在去(2023)年首度完成土魠魚人工繁殖。然而土魠魚生性兇猛,又有不能離水過久、魚苗不耐高溫、遭遇擠迫易死亡等「嬌貴」特性,都是復育路上的挑戰。後續追求大規模養殖、放流達成資源復育的目標,仍需持續跟土魠魚的習性打交道。
漁業寶藏在大海!2023年4月28日清晨6點,CT2漁船「澎舢100號」在澎湖北方海域,拉起設置多時的定置漁網,從滿滿漁獲中挑出魚身銀白色、腹部有條狀紋路的土魠魚,已連續隨船多日的水產試驗所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主任翁進興、海水養殖研究中心研究員朱永桐等人,立刻小心翼翼地輕擠壓魚隻泄殖腔,採集精液與魚卵,準備執行人工授精。
「土魠魚離水數分鐘內就會死亡!」人工授精過程必須分秒必爭,成功採到活性足夠的精液,以及透明的成熟魚卵後,水試所團隊連忙將精卵充分接觸後加入海水攪拌,用海水清洗後再放進孵化桶觀察、等待孵化。翁進興說,「這個計畫前兩年都沒成功,去(2023)年我們大概在澎湖守了70幾天,才終於授精成功。」
這批受精卵一部分送至臺南七股的海水中心,並在這座擁有逾百年水產繁殖研究底蘊的機構孵化。海水中心一座以紗網隔絕蚊蟲、保持通風的溫室,覆蓋著約390平方公尺、接近籃球場大小的養殖池內,約20尾體長達80公分、約1歲多的土魠魚正逡巡池中,是全球首批且僅有的人工繁殖土魠魚。
「白金」漁獲量陷入穩定低點 相較20年前僅剩不到二成
土魠魚在臺灣沿岸與近海即可捕獲,是國人耳熟能詳的食用魚種,在漁民間有「白金」美譽,近幾年10公斤重的土魠魚,每公斤拍賣價可達1,200至1,500元,2022年甚至有34公斤大魚賣出一尾10萬元的紀錄;臺灣各地以澎湖最為豐產,「全臺灣的土魠漁獲量,大概70%以上都在澎湖。」
土魠魚野性強、體格強韌、游速快,不時會衝出水面,「跳個兩三米都沒問題」,海水中心養殖池四周架設兩層紗網,仍無法阻止「破網之魚」,甚至靠近池邊的溫室白色紗網都會遭殃,被飛出水池的魚隻剾(臺語khau,削刮之意)出破口,土魠魚活動力旺盛程度可見一斑。
出身澎湖的翁進興,學生時期每逢寒暑假,都會與父親出海捕魚,「我們村莊捕土魠,我爸是最厲害的,小時候就跟他接觸到這條魚。」他也感嘆,「當時沒想到,這個魚發展成我們要去研究牠的繁殖。」
近20多年土魠漁獲量遽減。根據《漁業統計年報》,2001年臺灣沿近海土魠魚漁獲量達3,249公噸,之後逐年下滑,自2016年以來,沿近海漁獲量多在每年400至600公噸間徘徊,不到巔峰期的二成,「現在算是穩定的低點。」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