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經典賽/愛爾達場場直播 14場資格賽+47場正賽全都看得到

土魠魚資源萎縮 水試所拚復育「白金」

水試所團隊與澎湖地區漁民合作,捕捉土魠進行人工受精。 (圖片提供╱朱永桐)
水試所團隊與澎湖地區漁民合作,捕捉土魠進行人工受精。 (圖片提供╱朱永桐)

【 撰文╱洪與成 攝影╱林韋言 】

康氏馬加鰆(Scomberomorus commerson)俗稱土魠魚,是具高經濟價值的魚種,每年秋冬時節會洄游到臺灣沿近海,為漁民帶來可觀收入,近年卻面臨資源萎縮、漁獲量低迷的危機。水產試驗所從2021年展開沿近海資源復育計畫,並在去(2023)年首度完成土魠魚人工繁殖。然而土魠魚生性兇猛,又有不能離水過久、魚苗不耐高溫、遭遇擠迫易死亡等「嬌貴」特性,都是復育路上的挑戰。後續追求大規模養殖、放流達成資源復育的目標,仍需持續跟土魠魚的習性打交道。

漁業寶藏在大海!2023年4月28日清晨6點,CT2漁船「澎舢100號」在澎湖北方海域,拉起設置多時的定置漁網,從滿滿漁獲中挑出魚身銀白色、腹部有條狀紋路的土魠魚,已連續隨船多日的水產試驗所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主任翁進興、海水養殖研究中心研究員朱永桐等人,立刻小心翼翼地輕擠壓魚隻泄殖腔,採集精液與魚卵,準備執行人工授精。

「土魠魚離水數分鐘內就會死亡!」人工授精過程必須分秒必爭,成功採到活性足夠的精液,以及透明的成熟魚卵後,水試所團隊連忙將精卵充分接觸後加入海水攪拌,用海水清洗後再放進孵化桶觀察、等待孵化。翁進興說,「這個計畫前兩年都沒成功,去(2023)年我們大概在澎湖守了70幾天,才終於授精成功。」

這批受精卵一部分送至臺南七股的海水中心,並在這座擁有逾百年水產繁殖研究底蘊的機構孵化。海水中心一座以紗網隔絕蚊蟲、保持通風的溫室,覆蓋著約390平方公尺、接近籃球場大小的養殖池內,約20尾體長達80公分、約1歲多的土魠魚正逡巡池中,是全球首批且僅有的人工繁殖土魠魚。

水產試驗所完成世界首例土魠魚人工繁殖,翁進興(左)、朱永桐(右)與其他研究團隊成員也將研究成果發表至國際期刊。
水產試驗所完成世界首例土魠魚人工繁殖,翁進興(左)、朱永桐(右)與其他研究團隊成員也將研究成果發表至國際期刊。

海水中心人工繁殖的土魠魚,已長至80公分。魚身上的傷口是同類相食的結果。
海水中心人工繁殖的土魠魚,已長至80公分。魚身上的傷口是同類相食的結果。

「白金」漁獲量陷入穩定低點 相較20年前僅剩不到二成

土魠魚在臺灣沿岸與近海即可捕獲,是國人耳熟能詳的食用魚種,在漁民間有「白金」美譽,近幾年10公斤重的土魠魚,每公斤拍賣價可達1,200至1,500元,2022年甚至有34公斤大魚賣出一尾10萬元的紀錄;臺灣各地以澎湖最為豐產,「全臺灣的土魠漁獲量,大概70%以上都在澎湖。」

資料來源╱漁產品批發市場交易行情站
資料來源╱漁產品批發市場交易行情站

土魠魚野性強、體格強韌、游速快,不時會衝出水面,「跳個兩三米都沒問題」,海水中心養殖池四周架設兩層紗網,仍無法阻止「破網之魚」,甚至靠近池邊的溫室白色紗網都會遭殃,被飛出水池的魚隻剾(臺語khau,削刮之意)出破口,土魠魚活動力旺盛程度可見一斑。

養殖池旁的兩層網子,以及溫室外層的白色紗網,都有被野性強的土魠魚撞破的痕跡。
養殖池旁的兩層網子,以及溫室外層的白色紗網,都有被野性強的土魠魚撞破的痕跡。

出身澎湖的翁進興,學生時期每逢寒暑假,都會與父親出海捕魚,「我們村莊捕土魠,我爸是最厲害的,小時候就跟他接觸到這條魚。」他也感嘆,「當時沒想到,這個魚發展成我們要去研究牠的繁殖。」

近20多年土魠漁獲量遽減。根據《漁業統計年報》,2001年臺灣沿近海土魠魚漁獲量達3,249公噸,之後逐年下滑,自2016年以來,沿近海漁獲量多在每年400至600公噸間徘徊,不到巔峰期的二成,「現在算是穩定的低點。」

資料來源╱《漁業統計年報》
資料來源╱《漁業統計年報》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澎湖黑糖糕揚名 奪國際風味絕佳獎章

完善生態教育場域 新北石門出磺口農場打造石砌生態池

澎湖最偏遠花嶼村長補選 檢警調前往查察防賄選

澎湖子弟檢察官吳巡龍 升任法務部司法官學院院長

相關新聞

中國競爭、鰻苗資源減少 臺鰻何去何從? 漁業署鼓勵野生「頭期苗」優勢推動設施養殖

臺灣曾是「鰻魚王國」,養殖鰻魚以外銷日本為主,1990年代初期在日本市占率超過5成,每兩條鰻魚就有一條來自臺灣,但隨著中國養鰻產業興起,臺鰻在日本市占率遭受挑戰。農業部漁業署表示,臺灣不應做價格競爭,但急需善用「頭期苗」優勢,導入設施養殖穩定生產,精進養殖技術,用高品質鰻魚贏回國內、外市場。

維持鰻魚加工 「能創造的工作機會很多」 佳辰實業:烤鰻絕對不是一臺機器而已

成立至今37年的佳辰實業,在臺灣鰻魚產業蓬勃發展的1990年代投入鰻魚加工,生產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俗稱白鰻)燒烤製成的水產冷凍加工產品「蒲燒鰻」供應日本市場,從原料挑選到加工過程,每個環節嚴格把關,受日本客戶青睞。面對中國在日本市場的競爭,佳辰拓展「蒲燒鰻」一度進入歐美市場,目前仍持續與日本客戶維持良好關係,並研發「鰻源力」鰻魚精等加工品,維持鰻魚的加工生產業。;從臺灣鰻業鼎盛時期至今持續經營鰻魚加工業,佳辰總經理楊雲裕認為,「如果抓到的鰻苗都在臺灣養,能創造的後端工作機會很多。」

臺灣活鰻日本市占二成 鰻魚大王拚轉內銷

近年來,臺灣日本鰻活鰻在日本受到中國強力挑戰,市占率維持二成左右。自詡「鰻魚大王」的吳明韋,投入活鰻出口逾20年,身兼盤商、貿易商與包裝廠,他強調把關活鰻品質、確保訂單供應,維持客戶對他的信任,希望「客戶愈來愈好、愈來愈賺錢」以活絡鰻魚產業。近年他開拓內銷市場,期盼國內養殖戶收益提高,成為臺灣鰻魚產業成長、提振外銷市場的後盾。

嘉義新生代養鰻達人 育出頂級「極光鰻」

嘉義最年輕的養鰻業者陳國偉,在布袋鎮經營大岩生技養鰻場,8年來堅守使用高成本鱈魚油魚粉飼料,加上在地特有底土環境,培育出下腹雪白、背部呈天空藍的頂級「極光鰻」。肉質柔軟、鰻香濃郁、魚刺無感的上乘鰻魚品質,讓他面對臺灣養殖鰻業縮減的低谷盤整期,依然能站穩嘉義前五大養鰻業者的位置。

鰻苗汛晚到20天!捕鰻人有感 苗況不比早年

國內自每年11月起至隔年2月底開放捕撈鰻苗,但今年罕見在10月底有強颱「康芮」侵臺,11月中又遇「天兔」颱風,颱風警報期間無法捕撈,颱風過後沿海堆積漂流木、雜草與垃圾,均對捕撈作業造成阻礙,推遲漁季。

利生10年淬煉 成功繁殖臺灣首尾人工鰻苗

鰻魚養殖已有上百年歷史,至今仍沒有商業化量產的人工繁殖魚苗,原因在野生鰻魚特殊的洄游生態。日本研究人工繁殖鰻魚苗已半世紀,去年成功將成本降至每尾1,800日圓,是全球最接近商業化量產鰻苗的國家「之一」──臺灣的利生生技自2013年創立後,屢屢突破鰻魚種魚催熟、替代飼料開發及誘導仔魚「變態」等難關,今(2024)年成功育成臺灣第一尾人工鰻苗;面對日本趨近量產的態勢,利生生技總經理廖峻廷仍保有開創臺灣人工鰻苗、乃至帶動鰻魚養殖業振興的信心,「一旦最上游的做起來以後,就可以把整個下游產業鏈再帶動起來。」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