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育漁業資源 技轉民間養殖壯大產業
【 撰文╱游昇俯 攝影╱梁偉樂 】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漁業資源復育物種繁殖計畫」預定8年開發十大物種人工繁養殖技術,第一期計畫繳出亮麗期中成績單,成功繁養殖黑喉、土魠創下全世界首例;人工繁殖種苗放流,增裕沿近海漁業資源也有初步成果,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已證實,野外捕撈銀塔鐘螺34%帶有放流種苗基因。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漁業資源復育物種繁殖計畫」選擇復育的目標物種,從沿近海漁業漁獲量明顯減少,以及具高經濟價值、有過度開發利用之虞的魚種著手,包括棲息、活動範圍不同的各類物種。今(2024)年是第一期四年計畫執行最後一年,已達成部分成果,開發出陸棚性物種黑䱛(黑喉)、赤鯥(紅喉)及大洋性物種康氏馬加鰆(土魠)、鬼頭刀等繁養殖技術。
水試所沿近海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主任翁進興說,臺灣成功繁養殖黑喉、土魠均是全世界首例,黑喉將於今年率先技轉國內養殖產業利用;紅喉則以我國與日本為全球唯二成功繁殖國家。資源復育第二期計畫已確定於明年開始執行,未來4年將持續開發包括黃背牙鯛(赤鯮)、日本馬頭魚(馬頭)、大棘大眼鯛(紅目鰱)、黃金鰭䱛、白鯧、赤點石斑等6個魚種。
計畫研發物種滾動調整 走向商業養殖挑戰猶多
10月中,位於屏東的水試所東港養殖研究中心,已將捕獲的赤鯮、馬頭共同蓄養在50公噸養殖池中,魚群發覺有人員走近池邊便紛紛游到水面,熱絡躁動的情形宛如公園池塘的鯉魚。翁進興說,因為這批魚群已經馴化了,「知道人來就是要餵牠們吃飯的」。
翁進興表示,赤鯮棲息水深約200公尺,在1990年代至2009年的年漁獲量都超過1,500公噸,但近幾年已減少到200公噸上下,由於赤鯮與馬頭體表均帶有討喜的紅色,受到消費市場喜愛,單價也都偏高,東港的馬頭魚「隨便1公斤都要1千多元以上」,因為資源有過度利用之虞,須優先投入研究。他說,赤鯮初步實驗已能取得受精卵,明年將力拚魚苗培育,完成人工繁殖。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