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高經濟海水魚種 為資源復育迎新契機
客座總編輯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所長 張錦宜
學歷:英國亞伯丁大學動物學系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漁業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系學士
經歷: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研究員兼副所長、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研究員兼組長
【 口述╱張錦宜 採訪╱潘云薇、余麗姿 整理╱潘云薇 攝影╱潘云薇 】
臺灣養殖漁業有300年以上歷史,1960年代為國內養殖漁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草魚、鰱魚和草蝦、烏魚人工繁殖技術成功,1980年代以降石斑魚、午仔魚人工繁殖突破,確立海水魚的種苗生產技術。隨著氣候變遷與漁業資源耗竭,農業部水產試驗所(以下簡稱水試所)開展聚焦高經濟性海水魚類的人工繁殖新發展,包括黑喉、土魠等魚種。
臺灣水產種苗人工繁殖技術,第一個有計畫性的研究始於1963年,運用催熟技術,剖取鯉科魚類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添加催產賀爾蒙,對淡水魚種草、鰱魚進行肌肉注射,促進排卵,初次人工授精成功,翻轉臺灣長期以來依賴進口魚苗的局勢,奠定了水產種苗繁殖的基礎,後來人工催熟產卵技術也被應用到海水魚類種苗的生產,具有劃時代意義。
1968年,我們迎來了一個巨大的突破——草蝦人工繁殖成功。草蝦有兩個眼柄,當母蝦單側眼柄被剪除時,其中抑制性腺成熟的X–organ被破壞,母蝦即會迅速轉為性成熟狀態,開始排卵延續後代。當年中央研究院院士廖一久在水產試驗所臺南分所(今海水養殖研究中心)進行研究時,成功培育出草蝦苗,為全世界人工繁殖技術帶來變革,草蝦養殖產業迅速蓬勃發展。1987年臺灣草蝦占全球養殖量的44%,當時全球近一半的草蝦來自臺灣,因而有「草蝦王國」的美譽。
1969年水產試驗所東港分所(今東港養殖研究中心)「烏魚人工繁殖研究隊」在廖一久帶領下,成功實現烏魚的人工繁殖,為臺灣高經濟價值水產養殖技術發展奠定基礎。如今,臺灣烏魚產量約有一半來自養殖。
繼草蝦、烏魚之後,1978年廖一久完成虱目魚的人工培育,促使臺南養殖達人林烈堂於1987年進一步發現,在池中養殖10餘年的虱目魚能自然排卵,並成功誘導公魚排精,最終自然受精孵化出魚苗。這一突破證實了優質種魚對繁殖成功的重要性,成為穩定可靠的種苗供應來源。現今我們所吃到的虱目魚,幾乎都是來自人工養殖。這種把海裡捕捉到的魚養大成種魚,再以人工繁殖進行育苗的技術,是世界首例。
水產試驗所臺西分所(今海水養殖研究中心)於1981年成功開發文蛤人工繁殖技術,使得文蛤苗的來源不再依賴自然撈取。時至今日,臺灣仍是在淡水河抓取種貝進行催熟,再將產出的苗放回河中,這樣能保證臺灣的文蛤種原族群不受到干擾而減少。
石斑魚的人工繁殖、育苗技術是百家爭鳴的結果。1980年代在各界努力下,已有多種石斑魚,可經由人工繁殖達到完全養殖。而四絲馬鮁(午仔魚)屬於嬌嫩魚種,幾乎無法在捕撈後存活;但對於這種繁殖困難的魚類,只要能找到受精卵,就有機會進行養殖。1996年後午仔魚陸續在人工環境下誕生出魚苗,由第一子代育成種魚,使得牠不再那麼難養,讓臺灣在午仔魚人工繁殖上取得了更大突破。未來我們希望借鏡科威特的白鯧人工繁殖技術,培育高經濟魚種。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