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資源復育及養殖潛力魚種圖鑑
【 撰文╱陳大中 攝影╱梁偉樂 】
俗諺說「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六嘉鱲,七赤鯮八馬頭,九春子十烏喉」,雖各地對魚種的稱呼、排名不盡一致,卻反映過去臺灣捕撈海魚的飲食文化,有哪些偏好;有的俗稱指涉範圍其實包含多個相似物種。如今這些魚種,有的已被人類養殖,亦有部分出現自然資源萎縮情形,因此一部分物種已在進行資源復育。
資源復育計畫繁殖魚苗放流海中的整個過程,從取得種魚或受精卵,到提供幼苗適宜的環境、餌料,以及魚隻如何運送,都是養殖漁業技術相關環節,因此復育魚苗也可能是開創養殖物種的起點。不論從飲食文化以及海洋資源角度出發,這些魚種都值得我們認識!
黑䱛、黑口、黑喉、烏喉、黑加網
石首魚科(Sciaenidae)
學名:Atrobuccanibe
臺灣主要產地:西部及北部沿海
因口腔內黑色而得名,臺灣十大好魚之一,在屏東東港更是知名的「月子魚」。水試所進行人工催熟繁殖及育苗,已可完成「完全養殖」,有望在不久後為養殖漁業添注活水。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