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新鮮張佑承:「人」是行銷重要因素 農漁產品適合上架嗎?電商有哪些考量?
張佑承
主要經營平臺:「i3Fresh愛上新鮮」FB追蹤數47萬人
代表作:年營收10億元、會員數200萬人的「i3Fresh愛上新鮮」生鮮電商平臺
【 撰文╱吳秉容 攝影╱吳尚鴻 】
生鮮電商因COVID-19疫情爆發性成長,農糧署「臺灣農產嘉年華」活動網站串連民營電商促銷農漁產品,其中包括國內最大生鮮電商平臺「愛上新鮮」。愛上新鮮年營業額可達10億元以上,《豐年》採訪愛上新鮮創辦人張佑承,解說電商營運法門,又如何在規模經濟營運下和國內農漁產品合作。
「電商因為成本結構的關係,廣告費、運費、金流費等,需要追求高毛利。」愛上新鮮創辦人張佑承認為,進貨選品是電商獲利關鍵,愛上新鮮以採購買斷、銷售自有品牌產品為主要營運模式,他以長期熱銷產品「南方澳鮮撈無鹽鯖魚」為例,「今天(南方澳)那艘漁船出去,捕撈到的上萬尾都算我的,再送去工廠加工。」藉大量進貨創造價格優勢,並透過篩選來源端品質做區隔,臺灣產花腹鯖較挪威鯖魚脂肪少,可強調減脂特色,「目前1個月販售量約1.5萬份,100萬元營業額。」
代營運服務助農民拓通路 商業營運看重規模化、高利潤
因應臺灣人飲食複雜,張佑承指出經營生鮮食品「一定要多樣化」,而且進貨還需考量「適不適合在電商上面賣」,供應量、保存方式等都是參考因素。愛上新鮮產品多向加工廠、食品業者採購,少數產季水果、水產等則直接與產量大、品質佳的產銷班接洽,由班長控好產量品質;雖然疫情期間電商成為農漁產品重要銷售管道,張佑承認為「還是要回歸到商業的本質」,因此會以產銷班或農會等為單位合作。
「我們有另外一個服務叫作代營運」,張佑承說,符合愛上新鮮所需供應體等要求的個體農民不多,但也以寄賣抽取服務費的形式協助部分農民、合作社,代營運是「你做好產品、包裝、定價,我這邊幫你做好行銷,從上架、做廣告、銷售到出貨。」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