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數位行銷「電農」迎網路商機 電商攜手網紅推產銷履歷共創多贏
客座總編輯農業部政務次長胡忠一
學歷:日本東京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碩士
經歷:農業部農糧署署長、農業委員會主任秘書、農委會輔導處處長、企劃處處長、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經濟組副組長
【 口述╱胡忠一 採訪╱潘云薇、余麗姿 整理╱潘云薇 攝影╱徐兆玄 】
臺灣農業行銷經歷一場數位轉型。從傳統銷售模式、電子商務到與網紅攜手合作,不僅拓展多元的銷售管道,還讓農產品行銷變得更加創新有趣。這場行銷革命引領農民進入數位化的「電農」時代。然而,不管市場如何快速變化,農業生產始終不變的是對安心與安全生產的堅持與負責,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最早臺灣的農產品行銷模式,主要依賴販運商收購或透過農漁會、合作社共同運銷。隨著「農民市集」與「農民直銷站」設立,引入產銷履歷,農民開始有了自訂售價的權利,並推廣地產地銷的理念,讓農民能夠將生產資訊直接傳達給消費者,建立起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賴關係,開啟良性互動的銷售模式。這個靈感源自日本推動的「Farmer's Market」(農民市場),當地農民將自己的農產品,包括生鮮和加工品,帶到市場自訂價格銷售,並把自己的照片貼在牆上,讓消費者了解產品的來源和生產者。這不僅解決農民將產品低價賣到批發市場的問題,更成功建立地產地銷、新鮮、安全、安心,可以追溯食材來源的保障。
隨著數位科技發展,2018年農委會國際處(今農業部國際事務司)開始推動農產品銷售電子商務化,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後,人們為避免群聚,「宅經濟」迅速崛起,線上購物成為主要消費方式。我們把產銷履歷整合到電商平臺中,讓消費者在網路購物時,也能清楚地掌握產品生產資訊。
疫情期間,農糧署特別找了位在苗栗、桃園的兩家生鮮蔬菜供應商,負責將蔬菜截切好,經由與外送平臺合作,直接送到訂貨人家中。這樣,消費者不必出門,不用自己洗菜,送到家裡的蔬菜水果都已經處理好了,直接就可以煮了吃,簡單方便。一開始試辦預計每週賣出500份,沒想到第一週就賣了1,000份,第二週更突破了5,000份,成長速度非常快,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行銷方式。
消費形態的改變,也促成「臺灣農產嘉年華」導購平臺以及「農良直賣所」、「鱻魚購」和「買魚去」等友善電商平臺的誕生,為希望供應電商通路農產品的農民,也就是「電農」,打開多元化的行銷管道。
助攻進入電商通路 推動電農媒合輔導
電商的基本構成包括供應產品的農民(電農)、電商平臺,以及消費者。這三者是電商合作的核心。但電商平臺收費的結構、方式與服務,特別是農產品供應端,小農的田地通常規模不大,生產往往分散而零細。農產品如果不統一規格、包裝和商品化,就無法有效進入電商等銷售通路。因此,農民需要接受關於電商的教育訓練,讓他們了解規格要求和商品化流程。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