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自銷尋穀東 買米附贈農事體驗 無負擔農場:有好好吃飯就算是農夫!

劉奕推出「穀東招募方案」,邀請大家好好吃飯,同時一起來參與農場的農事體驗活動,認識米食與農村文化。
劉奕推出「穀東招募方案」,邀請大家好好吃飯,同時一起來參與農場的農事體驗活動,認識米食與農村文化。

【 撰文╱吳秉容 攝影╱吳尚鴻 】

完全不繳公糧的農友約有四成多,更有部分農友不是將收穫的稻米交給大品牌糧商,而是嘗試自建品牌。「大家都沒有做有機,我做有機就有開口叫價的(價格)主導權。」現年29歲的青年劉奕大學畢業後,與父親劉盛展共同經營「無負擔農場」,回到家鄉新竹峨眉自產自銷有機稻米,延續農場友善土地的耕作理念,以稻鴨共生的方式栽培、日曬稻榖維持天然風味,同時發起「穀東招募」方案,帶著穀東們跟著時節進行農事體驗。

「今天的工作就是要碾完5袋稻穀,大概需要1個半小時。」無負擔農場半露天倉庫廠房中,擺放著新式日本製碾米機與一臺舊式精米機,劉奕拿起重達60公斤的米袋,將稻穀倒入碾米機,轟隆隆的運轉聲震動整個庫房,稻榖經過去殼成糙米,糙米再藉由精米機去膜和胚芽後,一粒粒晶瑩剔透的白米從出米口唰啦啦而出。

這些剛碾製的稻米今年7月才收成,由日曬法乾燥,至碾米時僅經過約1個月。劉奕表示,在農村人力不足與天氣的不可預測下,5、6公頃田地的收穫需要分三批進行採收與日曬處理,「日曬稻米什麼時候乾、什麼時候曬要看天氣,真的不是我能決定的。」相對於曬穀要看天,農場不僅自備打田、施肥、採收機具,自己掌控整個生產流程的時間安排,曬穀後的碾米、精米等作業也藉自有機具碾製並包裝成產品,從田間生產到後端銷售一手包辦,「掌握最佳的時機點,我們也會比較沒有負擔。」

劉盛展說,無負擔農場趕在7月底凱米颱風登陸前提前收成,產量並未因此受到影響。
劉盛展說,無負擔農場趕在7月底凱米颱風登陸前提前收成,產量並未因此受到影響。

接手農場堅持日曬稻穀 米香滋味追尋生活記憶

「『返鄉青年』這四個字其實是講給大家聽的,因為我覺得我從來沒有離開過農村,我的生長歷程就在這邊。」劉奕從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畢業後,曾短暫於母校關西高中代課,半年後便回到故鄉峨眉種植稻作,專職從農至今剛滿7年。

從1943年開始,劉家作為租地佃農落角峨眉,家中至今三代人都從事稻作產業。14年前,劉盛展有感於劉奕的阿公噴灑農藥不著防護裝備,頻繁進出醫院,因此下定決心從慣行轉為有機耕作,於2010年創立無負擔農場;創立之初,劉盛展期許「賣空氣賺錢」,劉奕回憶,「我以為是要把空氣裝塑膠袋一包一包賣到臺北去,後來才知道爸爸是想塑造一個更適合人居住的環境。」

無負擔農場堅持有機耕作減少環境負擔,連稻穀都採用最古早的日曬方式進行乾燥,避免機器燃油造成汙染。「現在和以前最大的差別就是有裝設採光罩,好處就是比較不怕午後雷陣雨。」學生時期每逢暑假都必須幫忙曬穀,劉奕說起曬穀滔滔不絕:「簡單來說就是想辦法讓稻子在每半小時均勻地被翻動、被曝曬,再用水分檢測機決定可不可以收。」他指出,從前人甚至是用牙齒直接咬稻穀,感受脆度來確認乾燥狀態。

無負擔農場運用可透光的採光罩日曬稻穀,維持稻米的自然風味。
無負擔農場運用可透光的採光罩日曬稻穀,維持稻米的自然風味。

日曬與機器烘乾的差異還在於稻米風味,劉奕說,稻穀經過3、4天的日曬後,碾成的白米也帶有米糠(稻殼)香氣,「煮飯開蓋的那一瞬間,米糠和米飯綜合起來的香氣,經歷過這種作法的老一輩,一聞就會有那個記憶浮現。」堅持耗時費力的日曬模式,不僅是考量環境或自家稻米產品的特色,更是為保留記憶中的稻米香氣,「不管是從小到大的農村生活樣貌、客庄飲食習慣,還是到高中常接觸的有機農業、日曬稻榖,早就都烙印在記憶深處,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劉奕將台中秈10號的稻穀傾倒入碾米機中,將米殼碾磨去除後會得到糙米。
劉奕將台中秈10號的稻穀傾倒入碾米機中,將米殼碾磨去除後會得到糙米。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7-ELEVEN響應基隆市政府共創城市美學!打造CITY PRIMA精品咖啡「海邊咖啡廳」候車亭

影/28非洲孩童體驗手作日 曬關廟麵獻唱「感謝你的愛」

芥菜種會培育兩名青年初嘗試 攜手種出虎尾1公頃無毒米

南投米倉大躍進 草屯契作水稻導入智慧科技顧田水

相關新聞

中國競爭、鰻苗資源減少 臺鰻何去何從? 漁業署鼓勵野生「頭期苗」優勢推動設施養殖

臺灣曾是「鰻魚王國」,養殖鰻魚以外銷日本為主,1990年代初期在日本市占率超過5成,每兩條鰻魚就有一條來自臺灣,但隨著中國養鰻產業興起,臺鰻在日本市占率遭受挑戰。農業部漁業署表示,臺灣不應做價格競爭,但急需善用「頭期苗」優勢,導入設施養殖穩定生產,精進養殖技術,用高品質鰻魚贏回國內、外市場。

維持鰻魚加工 「能創造的工作機會很多」 佳辰實業:烤鰻絕對不是一臺機器而已

成立至今37年的佳辰實業,在臺灣鰻魚產業蓬勃發展的1990年代投入鰻魚加工,生產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俗稱白鰻)燒烤製成的水產冷凍加工產品「蒲燒鰻」供應日本市場,從原料挑選到加工過程,每個環節嚴格把關,受日本客戶青睞。面對中國在日本市場的競爭,佳辰拓展「蒲燒鰻」一度進入歐美市場,目前仍持續與日本客戶維持良好關係,並研發「鰻源力」鰻魚精等加工品,維持鰻魚的加工生產業。;從臺灣鰻業鼎盛時期至今持續經營鰻魚加工業,佳辰總經理楊雲裕認為,「如果抓到的鰻苗都在臺灣養,能創造的後端工作機會很多。」

臺灣活鰻日本市占二成 鰻魚大王拚轉內銷

近年來,臺灣日本鰻活鰻在日本受到中國強力挑戰,市占率維持二成左右。自詡「鰻魚大王」的吳明韋,投入活鰻出口逾20年,身兼盤商、貿易商與包裝廠,他強調把關活鰻品質、確保訂單供應,維持客戶對他的信任,希望「客戶愈來愈好、愈來愈賺錢」以活絡鰻魚產業。近年他開拓內銷市場,期盼國內養殖戶收益提高,成為臺灣鰻魚產業成長、提振外銷市場的後盾。

嘉義新生代養鰻達人 育出頂級「極光鰻」

嘉義最年輕的養鰻業者陳國偉,在布袋鎮經營大岩生技養鰻場,8年來堅守使用高成本鱈魚油魚粉飼料,加上在地特有底土環境,培育出下腹雪白、背部呈天空藍的頂級「極光鰻」。肉質柔軟、鰻香濃郁、魚刺無感的上乘鰻魚品質,讓他面對臺灣養殖鰻業縮減的低谷盤整期,依然能站穩嘉義前五大養鰻業者的位置。

鰻苗汛晚到20天!捕鰻人有感 苗況不比早年

國內自每年11月起至隔年2月底開放捕撈鰻苗,但今年罕見在10月底有強颱「康芮」侵臺,11月中又遇「天兔」颱風,颱風警報期間無法捕撈,颱風過後沿海堆積漂流木、雜草與垃圾,均對捕撈作業造成阻礙,推遲漁季。

利生10年淬煉 成功繁殖臺灣首尾人工鰻苗

鰻魚養殖已有上百年歷史,至今仍沒有商業化量產的人工繁殖魚苗,原因在野生鰻魚特殊的洄游生態。日本研究人工繁殖鰻魚苗已半世紀,去年成功將成本降至每尾1,800日圓,是全球最接近商業化量產鰻苗的國家「之一」──臺灣的利生生技自2013年創立後,屢屢突破鰻魚種魚催熟、替代飼料開發及誘導仔魚「變態」等難關,今(2024)年成功育成臺灣第一尾人工鰻苗;面對日本趨近量產的態勢,利生生技總經理廖峻廷仍保有開創臺灣人工鰻苗、乃至帶動鰻魚養殖業振興的信心,「一旦最上游的做起來以後,就可以把整個下游產業鏈再帶動起來。」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