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作大豆農民收益、國產自給率提升 大人物合作社拓市場通路5年有成
【 撰文╱洪與成 攝影╱薛穎琦 】
為調整稻米產業結構,農業部門推動「大糧倉計畫」、「綠色環境給付計畫」等政策,鼓勵農民二期稻作轉作雜糧,大豆為重點作物之一,臺中海線地區許多農民也在政策鼓勵下種植大豆,並發展契作主體整合產銷。「保證責任臺中市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以顏明賢、陳建瑋2位百大青農為首,主要供應校園學童豆奶,並與無印良品、摩斯漢堡等品牌合作,讓國產大豆產業逐漸成型,也提供農民不同作物選擇,節省成本並賺取更高收益。
「我可以很負責任跟你講,全臺灣個體產能,這裡應該有前3名。」目前擔任大肚區雜糧產銷班第3班班長的顏明賢自信表示。2015年開始,臺中海線地區在臺中市政府輔導下轉作大豆,來自大肚的顏明賢是最早投入的青農之一。今(2024)年轉作邁入第10年,大肚種植大豆的農民也越來越多,「最早開始才2、30人,到現在大概7、80人;一開始面積大概5公頃,現在光是大肚就50幾公頃。」
目前擔任大人物合作社總經理的陳建瑋,修讀碩士時專攻農產品行銷,於2015年投入雜糧產銷行業,也因此結識顏明賢。陳建瑋與顏明賢於2019年成立大人物合作社,由顏明賢負責生產,陳建瑋則主攻行銷,希望提供農民不同選擇,「農民有所選擇,產業有競爭才會進步。」
目前合作社契作農民除大肚地區,也遍布彰化、雲林、新竹等地,生產的大豆去年供應逾700萬罐校園學童豆奶,占全臺7成,近年並與摩斯漢堡、無印良品、早安美芝城、全家便利商店等品牌與通路合作,經營國產大豆領域已有相當成果。
青農返鄉陷瓶頸 海線二期稻轉作大豆迎新契機
「我從來沒離開過農業。」顏明賢從小家裡就務農,自學校畢業、服完兵役後,約在2007年前後回到大肚家中繼承家業。當時家鄉農民多以重藥、重肥栽培,顏明賢則自有理念,「我的想法就是要種健康的東西,所以我對自己的要求基本上是,種的東西我會送SGS檢驗(農藥殘留)。」
然而,顏明賢一度陷入「要上不上,要下不下」的瓶頸。臺中海線地區二期稻作常見「再生稻」,即一期稻作後不整地,直接讓遺留的稻樁抽芽長穗,形式較粗放,品質不穩定,收穫也較差,「但也想不到有其他作物可以替代二期再生稻。」顏明賢曾轉栽培哈密瓜、美濃瓜、番茄等作物,但因溫室栽培盛行,採露天種植的顏明賢在市場上並無優勢,利潤同樣難以提升。
2014年農糧署中斷再生稻公糧收購,臺中市政府開始透過契作、補助資材費用等方法,搭配中央每分地4,500元轉作補助,同時控制用肥用藥,輔導海線稻農二期改種大豆;2016年農委會(今農業部)推動「大糧倉計畫」,鼓勵水稻二期作轉作雜糧,臺中海線亦是重點輔導區域。大豆為海線農業帶來新契機,也改變顏明賢的農業生涯。
顏明賢回憶,轉種大豆政策起跑之初,現任臺中市農會推廣主任張銘政找上他詢問轉作意願,他就決定投入,「那時候砸了1,000多萬元,想說試試看。種植到現在發現栽培成本符合我當初的理想,有點算是意外的發現。」
大肚發展精緻化大豆栽培 產量品質俱備 盼成全國示範區
轉作初期雖有地方與中央協助,但對於初接觸大豆的顏明賢而言,全新的作物充滿挑戰。大豆多在8月前後播種,與颱風季重疊,2015年剛投入種植就遇到颱風攪局,剛播種就因為強風豪雨導致要從頭來過,「1個月來3個颱風,我這輩子應該忘不掉。」幸好當時臺中市政府承諾全面負擔災損,鼓勵顏明賢等人繼續栽培,否則「那一年就真的玩不起來了。」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