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深耕在地 芳榮米廠伴農友轉型
【 撰文╱吳秉容 攝影╱吳尚鴻 】
位在臺南後壁的芳榮米廠成立至今98年,臺灣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面對進口稻米帶來的衝擊,芳榮於2005年成立稻米產銷專業區迎戰,一路走來共有70多位稻農契作,今年交出漂亮價格成績單。
兩個蓬萊米品種臺南16號、台農71號,每百臺斤各是1,380元、1,280元,第四代長媳黃麗琴說,與今年一期作的蓬萊稻穀每百臺斤市價相比,農民收入等於每百臺斤各多出380元及480元,創下史上新高。
凱米颱風7月底來襲帶來豪雨,臺南後壁堤防破洞造成淹水,當地由張氏家族經營近百年的芳榮米廠卻依靠堅固的防水閘門成功抵擋水勢。芳榮作為在地碾米廠,原先僅從事烘穀、碾米等作業,芳榮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執行長黃麗琴說,「以前食米量比較大,我們做傳統的一些碾米工作,大概就足以養活一個工廠。」臺灣2002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並開放部分稻米進口,2005年芳榮便響應政策,成立稻米產銷專業區(即現在的集團產區),與農民一同面對進口米可能造成的產業衝擊。
「臺灣稻米是小農耕作模式,單位面積成本高,進口米輸入會讓農民很難招架,而且(進口米)會直接上架通路,根本不需要透過碾米廠這個中間角色。」黃麗琴指出,米廠和稻農唇齒相依,「當下只想到要協助農民活下來,我們自己也才能夠活下來。」在成立產銷專業區前,芳榮已於2004年開始朝精緻品種米發展,接續產銷專業區到現在的集團產區運作,黃麗琴都積極在政府、稻農間奔走,帶領米廠管理契作稻米生產,並成立自己的品牌。
2006年芳榮便開始推動友善耕作,「稻鴨共生」作法是一大亮點,黃麗琴表示,「雖然面積不大,只有2、3公頃,但是在所有契作集團產區中並不多見。」黃麗琴說,2004年紀錄片《無米樂》主角之一殷煌明(煌明伯)是第一批採用稻鴨共生的農友;目前殷煌明兒子殷隆泰,加上另外5位農友以稻鴨共生方式合力生產有「臺版越光米」之稱的臺南16號,以及主打「最佳糙米食用品質」的臺南14號糙米。
親身實驗種植說服農友 早熟米種為契作收穫分流
回顧集團產區創立之初,黃麗琴說,最難就在於說服農民放棄習慣種植的高產量品種,轉契作食味佳但產量較低的品種。「台農71號(益全香米)早熟,而且品質不錯,受消費者歡迎。」她回憶,一開始用自家4分地種台農71號試驗,以少施農藥、肥料的友善模式栽培,僅減產兩、三百臺斤,小於原先預期,他們便以實驗結果為依據,說服農民加入友善契作優良米種。
「有的集團產區是看土地覺得不錯,這片土地就劃下來,再去找土地上的所有農民(契作)」,黃麗琴說,當時她反其道而行,「因為米廠在地很久了,每一位農民的個性都稍微了解,就先從比較好配合的開始。」針對農民而非土地的作法,成功吸引一群志同道合的契作夥伴,《無米樂》紀錄片中的黃崑濱(崑濱伯)就是第一個響應加入的農友。
目前集團產區契作主力產品有臺南16號白米、台農71號益全香米與臺南14號糙米。黃麗琴解釋,臺南14號、16號及台農71號較為早熟,「相較一般蓬萊米提早約1週收成」,由於烏山頭水庫在特定時間放水供灌,當地農民插秧、栽培時期一致,芳榮契作稻米因品種特性及適期合理施肥的栽培管理可提早收成,「在這一週內,我已經將契作稻穀全部處理完畢,放進倉庫裡面儲存了,接下來就有餘力處理大量的非契作農民稻穀。」早收對契作農友可減少田間支出,米廠更可將契作與一般慣行農民提供的稻穀分流處理。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