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雜糧是土地利用「翹翹板兩端」 學者陳郁蕙籲以宏觀視野擘劃米糧政策

陳郁蕙認為,稻米政策不只是政策與技術問題,同時也是產業議題,需要經濟可行性。
陳郁蕙認為,稻米政策不只是政策與技術問題,同時也是產業議題,需要經濟可行性。

【 撰文╱洪與成 攝影╱吳尚鴻 】

稻米是臺灣發展歷史最久、最重要的農作物,臺灣也是目前全球僅存實施稻米保價收購制度的國家,雖穩定農民收益,但也產生增加政府財政負擔、稻米生產過剩等爭議;近年政府推動稻米轉作雜糧,盼緩和對於進口貨品的高度依賴。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陳郁蕙認為,稻米與雜糧政策難以切割,規劃上也需要納入不同部門視野,全面思考米糧政策未來。

「其實在2007年左右,我們一度有機會取消公糧保價收購,改成直接給付制度。」曾參與WTO多邊談判、熟悉各國農業政策發展的陳郁蕙直指,當時臺灣稻米供需幾乎平衡,公糧庫存也在安全範圍,「那時候調整是最好的,有點可惜我們錯過了。」

陳郁蕙表示,臺灣從1980年代陸續推動各種稻米轉作政策至今,一路以來政策內涵變化不大,轉作政策重點,第一個就是產業結構調整,第二個是糧食安全考量。其中產業結構調整,主要目的是讓國內糧食供需盡可能平衡,「基本上我們現在是米生產比較多,缺的就是類似黃小玉(大豆、小麥、玉米),過剩的是不是可以給它降一下,缺很多的,是不是可以把它提升一點。」

「要講米的議題,其實應該連雜糧都一併討論。」陳郁蕙說,早期「唯米是糧」觀念,隨著消費者習慣改變,小麥製品的消費量幾乎與稻米相當,甚至高過稻米。稻米與雜糧同屬土地利用型農業,兩者種植面積息息相關,就像翹翹板兩端「一邊高一邊就低」,政策制定上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施政需要全盤性考量,並擬定明確政策目標,才有機會達成稻米產銷平衡,甚至再迎改革公糧保價收購制度的契機。

保價收購制度刺激稻米生產 政府藉休耕、轉作控制產量

稻穀保價收購制度從1974年實施至今,仍是主導稻米價格與生產的政策。1970年代,全球糧食危機,政府為掌握糧源,透過保價收購制度,盼穩定當時仍為國人糧食大宗的稻米生產。陳郁蕙說,「稻穀保價收購制度在當下是有必要的。」稻穀保價收購制度實施後,農民不需顧慮市場價格波動,只需專心投入種植,稻米產量因此提高。

以保障價格收購的稻米儲存在公糧糧倉,供社會救助、軍糧或飼料米等用途。 (圖片提供/農業部)
以保障價格收購的稻米儲存在公糧糧倉,供社會救助、軍糧或飼料米等用途。 (圖片提供/農業部)

「1980年代稻米的庫存量變多了,產量也變高了。」保價收購刺激稻米生產,但生產過剩影響稻米市場價格,政府公糧爆倉、財政支出壓力等問題旋即浮現。農政單位遂於1983年起推動稻田轉作政策,鼓勵農民轉作或休耕種植綠肥,盼藉此調整稻米生產結構、恢復供需平衡。計畫實施至1996年,搭配1997年實施的「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與後續計畫,往後20多年間稻米種植面積與產量確實減少。

「那時候是休耕為主、轉作為輔的概念。」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藉由提高水稻期作休耕獎勵,每公頃土地可領4.5萬元,1年兩個期作就有9萬元,等於農民種植綠肥就可領補助,導致休耕的面積持續增加,也使相關政策常被稱為「休耕補貼」。

然而,休耕農地過多的問題也開始浮現。陳郁蕙說,「2004年稻作種植面積比休耕面積還要少,大家嚇了一跳。」2009年起,政府開始鼓勵農民活化休耕地、讓農地恢復種植作物,2013年進一步減少休耕誘因,規定每年僅可領1期稻作的休耕獎勵,農民開始漸漸讓土地恢復耕種。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著眼綠色政績 拜登將新增2處美國國家保護區

大安森林公園旁10坪地賣「這個價」 抵建設公司後代欠的2億

永信建8.1億併中大開發

永信建通過併購案 8.16億元向關係人取得中大開發100%股權

相關新聞

中國競爭、鰻苗資源減少 臺鰻何去何從? 漁業署鼓勵野生「頭期苗」優勢推動設施養殖

臺灣曾是「鰻魚王國」,養殖鰻魚以外銷日本為主,1990年代初期在日本市占率超過5成,每兩條鰻魚就有一條來自臺灣,但隨著中國養鰻產業興起,臺鰻在日本市占率遭受挑戰。農業部漁業署表示,臺灣不應做價格競爭,但急需善用「頭期苗」優勢,導入設施養殖穩定生產,精進養殖技術,用高品質鰻魚贏回國內、外市場。

維持鰻魚加工 「能創造的工作機會很多」 佳辰實業:烤鰻絕對不是一臺機器而已

成立至今37年的佳辰實業,在臺灣鰻魚產業蓬勃發展的1990年代投入鰻魚加工,生產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俗稱白鰻)燒烤製成的水產冷凍加工產品「蒲燒鰻」供應日本市場,從原料挑選到加工過程,每個環節嚴格把關,受日本客戶青睞。面對中國在日本市場的競爭,佳辰拓展「蒲燒鰻」一度進入歐美市場,目前仍持續與日本客戶維持良好關係,並研發「鰻源力」鰻魚精等加工品,維持鰻魚的加工生產業。;從臺灣鰻業鼎盛時期至今持續經營鰻魚加工業,佳辰總經理楊雲裕認為,「如果抓到的鰻苗都在臺灣養,能創造的後端工作機會很多。」

臺灣活鰻日本市占二成 鰻魚大王拚轉內銷

近年來,臺灣日本鰻活鰻在日本受到中國強力挑戰,市占率維持二成左右。自詡「鰻魚大王」的吳明韋,投入活鰻出口逾20年,身兼盤商、貿易商與包裝廠,他強調把關活鰻品質、確保訂單供應,維持客戶對他的信任,希望「客戶愈來愈好、愈來愈賺錢」以活絡鰻魚產業。近年他開拓內銷市場,期盼國內養殖戶收益提高,成為臺灣鰻魚產業成長、提振外銷市場的後盾。

嘉義新生代養鰻達人 育出頂級「極光鰻」

嘉義最年輕的養鰻業者陳國偉,在布袋鎮經營大岩生技養鰻場,8年來堅守使用高成本鱈魚油魚粉飼料,加上在地特有底土環境,培育出下腹雪白、背部呈天空藍的頂級「極光鰻」。肉質柔軟、鰻香濃郁、魚刺無感的上乘鰻魚品質,讓他面對臺灣養殖鰻業縮減的低谷盤整期,依然能站穩嘉義前五大養鰻業者的位置。

鰻苗汛晚到20天!捕鰻人有感 苗況不比早年

國內自每年11月起至隔年2月底開放捕撈鰻苗,但今年罕見在10月底有強颱「康芮」侵臺,11月中又遇「天兔」颱風,颱風警報期間無法捕撈,颱風過後沿海堆積漂流木、雜草與垃圾,均對捕撈作業造成阻礙,推遲漁季。

利生10年淬煉 成功繁殖臺灣首尾人工鰻苗

鰻魚養殖已有上百年歷史,至今仍沒有商業化量產的人工繁殖魚苗,原因在野生鰻魚特殊的洄游生態。日本研究人工繁殖鰻魚苗已半世紀,去年成功將成本降至每尾1,800日圓,是全球最接近商業化量產鰻苗的國家「之一」──臺灣的利生生技自2013年創立後,屢屢突破鰻魚種魚催熟、替代飼料開發及誘導仔魚「變態」等難關,今(2024)年成功育成臺灣第一尾人工鰻苗;面對日本趨近量產的態勢,利生生技總經理廖峻廷仍保有開創臺灣人工鰻苗、乃至帶動鰻魚養殖業振興的信心,「一旦最上游的做起來以後,就可以把整個下游產業鏈再帶動起來。」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