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穀保價收購半世紀 強化市場採購活絡稻米交易
黃昭興
農業部農糧署副署長
學歷:臺灣大學農藝學系碩士、學士
經歷:農業部農糧署北區分署分署長、農委會農糧署糧食儲運組組長、科長、臺灣省政府糧食(局)處股長、技士、科員、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助理
【 口述╱黃昭興 採訪╱游昇俯、陳大中 整理╱游昇俯 攝影╱吳尚鴻 】
各國為確保糧食安全,多建立公糧稻穀庫存制度,但以保證價格收購公糧稻穀方式,全世界只剩臺灣。國內公糧稻穀收購價格自2011年提高每公斤3元及補助烘乾包裝堆疊等費用2元後,13年來未再調整,考量10餘年來稻農生產成本已增加不少,今(2024)年立法院第11屆第一會期在野黨團提案,經院會決議調漲收購價格每公斤5元。
但有鑑於調漲收購價格,提高農民種植誘因,恐導致國內稻作面積增加,稻穀量增價跌,穀賤傷農,形成惡性循環,農業部因此研擬推動「1集2轉3加3」政策,鼓勵習於繳交公糧的農民加入集團產區、稻田轉作旱作雜糧,目標3年內提高市場乾穀價格每公斤3元,實質提升稻農收益。
稻米是糧食作物,為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依據《糧食管理法》,公糧安全存量不得低於3個月稻米消費量(約30萬公噸),重要性不同於一般作物。擔任公職逾30年,自臺灣省政府時代即任職省府糧食(局)處,主掌農業部(農委會)糧食儲運業務多年的現任農糧署副署長黃昭興,爬梳國內稻作政策變遷,揭示稻作產業應該走的方向。
臺灣是以稻米為主食的國家,二戰後為了「掌握糧源、穩定糧價」,政府自1974年起實施稻穀保價收購政策鼓勵生產,效果顯著,稻穀產量快速提升,公糧10年內即成長4倍有餘。
然而,稻穀超產收購,隨之造成政府財政負擔,各地糧倉爆滿,因此1984年起實施「稻米生產及稻田轉作六年計畫」輔導稻田轉作及休耕,並以保證價格收購硬質玉米、大豆、高粱等雜糧作物。
因應我國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須削減國內農業境內支持(AMS)比例,減少水稻、玉米、大豆、高粱等的保價收購。1997年再擬定「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以提高「休耕補助」強化鼓勵稻田休耕,並逐步取消玉米、大豆、高粱的保價收購,改以獎勵契作方式輔導水稻轉作。經過長期的結構調整,稻作面積從1983年64.6萬公頃,降至2010年24.4萬公頃。2011年提高公糧收購價格3元、補助烘乾堆疊費2元,增加種稻誘因,水稻面積成長到2017年27萬公頃。
稻農對公糧黏著性高 「四選三」加速降稻作面積
稻作面積增加,但國人飲食習慣西化,食米量逐年下降,反而需大量進口黃豆、小麥、玉米等,2010年代以來國內稻米長期生產過剩,每年約超產20萬公噸,雜糧的自給率則極為不足。以2022年為例,硬質玉米進口468萬公噸,國產自給率僅2.06%;黃豆進口274萬公噸、小麥進口126萬公噸,國產自給率均不到1%。
國內糧食政策著重減少稻作面積,鼓勵稻田轉作,但因水稻栽培機械化程度高,代耕體系完備;稻農一輩子種稻,缺乏轉作其他作物技術;加上政府持續稻穀保價收購政策,造成部分稻農習於種稻、繳交公糧,轉作面積有限。
包括2018年起實施的「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過去政府均以獎勵方式鼓勵轉作,但因稻農對繳交公糧的黏著性很強,因此農糧署2021年起實施「稻作四選三」,輔導農民自2022年二期作起,前3個期作至少須有1個期作種植水稻以外作物或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以加速調節稻作面積。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