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農民從在校高中生開始 農業現場成為教育一環 廣納各年齡從農探索
【 口述╱郭愷珶 採訪╱蕭尹琪、洪與成 整理╱蕭尹琪 攝影╱吳尚鴻 】
行政院自2017年起推動新農民計畫,預計在10年內培育3萬名農民堅實產業發展,提升農民專業能力與產業價值,創造更好的農業環境,協助想從事農業的青年返鄉務農,針對已經從事農業的農人,在各縣市建立青農交流平臺。年齡往下到在學的高中以及大學學生,也是新農民計畫積極輔導的對象。農民輔導司農業推廣科科長郭愷珶負責獎勵高中生從農方案與農業公費專班業務,透過郭愷珶說明,理解進入農業的旅程、探索設計。
新農民培育計畫意識到臺灣農業老年人口增加,農業人口逐年減少,農委會(今農業部)2017年以10年為目標,立下願景打造新農民成為農業經營者。新農民組成以農二代、農學校學生、跨域歸農者為主要對象,參酌產業趨勢,立下輔導3萬名新農民的目標。
問 獎勵高中生從農專案推行的脈絡為何?
郭:蔡英文政府時期,對學校教育十分重視,獎勵高中生從農專案以及農業公費專班誕生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之下,從學校端開始投入對於新農民的培育輔導,打造新農業。
農業公費班始於2015年國立嘉義大學首辦,高中生的參與始於2017年高職農場經營科的學生,鼓勵高中生進行農場工作的職涯探索。最一開始只有11間高中職學校參與,慢慢增加不同的科系類別,比如園藝、農業機械、休閒農業、森林、造園到水產養殖,到了2024年幾乎涵蓋了所有農業相關科系,包含休閒農業,總共有35間技術型高中學校的參與。
獎勵高中生從農方案 增加核心素養 打開農場工作的可能
問 技術型高中學生的農場經驗,對於升學或是未來從農有實際助益嗎?農場端怎麼看待高中生的職涯探索?
郭:高中高職的老師經過這些年的合作,累積出適合協助學生的農場名單。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也感受到產業對協助學生的回饋——轉變過去畜牧場或是水產養殖是相對封閉的產業,年輕學生若非親戚關係人等,難以進入一窺產業工作面貌。但是在多年運作獎勵高中生從農方案下,這件事變成可能。
農業部對高中生參與暑期農事體驗資格也逐年做了調整。一班只有一半的學生可以申請,但過去將體驗資格限制為成績前50%的同學。現在已經去除成績排名的要求,因此不擅課業但有志於農業工作的學子,依然有及早接觸農業工作現場的可能。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