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走想走的路 獎勵從農政策將興趣變志業
桃園市立龍潭高中校長陳勝利
中華民國農業教育學會理事長、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學士、碩士、博士。曾獲教育部師鐸獎、校長領導卓越獎。桃園市立壽山高級中學校長(2009~2016)、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屬桃園農工高級中學校長(2016~2023)
【 口述╱陳勝利 採訪╱洪與成、蕭尹琪 整理╱洪與成 攝影╱吳尚鴻 】
目前臺灣產業結構以工商業為主,從農人口持續減少,農校也從1960年代紛紛合併或改制,但農業仍有維持糧食自給率、提升糧食安全等價值,如何讓青年學子認同從農是一份有未來、有發展、有意義的工作?投入農業教育30年的龍潭高中校長陳勝利,從地域差異、產業變遷的角度,描述現階段農業教育面臨的挑戰,以及近年「獎勵高中生從農方案」等政策推出後如何發揮成效,激勵更多生力軍投身農業。
過去臺灣以農業扶持工業,當工業發展起來,農業就慢慢地式微,導致農校在1960年代的時候大量地減少,改成工業學校、商業學校,或者變成初中,臺灣各地在日本時代設很多的初農或農校,比方說桃園原本有中壢農校,後來變成現在的中壢國中跟平鎮國中。
技職在臺灣其實扮演滿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地方。例如各農會以前都是嘉義農專(今嘉義大學)、屏東農專(今屏東科技大學)的畢業生,到現在還是很多,像我們桃園13個區,裡面有6、7個農會總幹事都是桃園農工(今北科附工)畢業的,這邊(龍潭高中)也有3個,像八德、新屋、觀音的總幹事都是我們這裡畢業的;你去改良場都會遇到農校畢業生,因為他們實作比較強。然後基層的農民其實很多就讀的科系還是跟這些相關的,當然有的畢業生可能就到各行各業去了,可是留下來的還是滿多的,所以未來農業的教育並不是都沒有人留下來,我們還是有提供機會給他們。
臺灣農業走到現在很明顯就是都會型的農業,因為它離市場近,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們(北部農民)在從農條件上好太多。我從1994年開始教書,我就跟學生講,臺灣農業就是重質跟量兩個部分,質的意思是我就只種蘭花、只養母豬生小豬,這些就是技術,我單價高可以生活得很好,因為我有技術,別人要入門不容易;量就是我們每個農民1公頃的地現在大概可以賺7、8萬元,農民種1甲地一下子就做完了,收割機1天可以收5公頃,那如果10公頃好了,對農民來說很輕鬆,收割機開2天就收完了,還可以幫人家代耕又賺一手。不管他是重質或量,只要他從事本業絕對沒問題。
可是中南部不是這樣,現在年輕人沒有人要種田,所以農地都會釋出,跟北部完全不一樣!我們這邊招生沒問題,中南部農業科系沒有學生,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看不到未來,在我們這邊從農都不錯,光是種網室蔬菜也可以過活,在南部種網室蔬菜離市場太遠,中間還要運輸,運輸成本還有中盤商、大盤商,就把所有的利潤都吃光了。
年輕人還是要讓他有未來,那我很謝謝農業部,他們首先針對青年從農提供協助,不管你出身,只要來就給你機會受訓等等,這是一種。第二個是從大學推動,招收公費生。從大學後來就推到高中,因為它要向下扎根、向上延伸,那向下扎根就是到所有的農校。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