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農轉型追時尚 羅弘奇精準眼光多元栽培
![羅弘奇近年轉換種植較百合省工且貼合時尚的花卉,包括老花新種與引進臺灣不曾種植過的國外流行種類花卉,進而創造新一波花卉潮流。 羅弘奇近年轉換種植較百合省工且貼合時尚的花卉,包括老花新種與引進臺灣不曾種植過的國外流行種類花卉,進而創造新一波花卉潮流。](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5/01/07/draft/31228497.jp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w=930)
【採訪/吳秉容、蕭尹琪 撰文/吳秉容 攝影/吳尚鴻】
輕量、百搭、耐儲運 持續調整最佳生產模式
台灣百合產業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羅弘奇在百合花培育技術方面領先業界,曾獲選第30屆模範農民,近年轉型多元種植,以精準眼光引進國外新興花卉,成功吸引一眾花藝師矚目,喚起年輕人愛花買花;銷售端則結合完善採後處理,穩定生產做好品牌與品質控管,行銷傳統通路之外未來將結合電商,縮短與消費者的距離。
正值5月季節交替,占地10多公頃的臺中綵宏花卉農場不如冬春產期繁茂,但仍隨處可見花草迎風搖曳。農場一隅不滿1公頃田地,植有后里地區常見的百合,以及別地無處尋、從國外引種而來的萬壽菊、大理花、小盼草、噴泉草與西洋蓍草等植物;農場主人羅弘奇沿路走、沿路摘,隨手攏起就是滿滿一束,隨心搭配卻不顯突兀,他愉快分享:「怎麼樣,百搭吧!」
專業生產球根花卉近30年的花農羅弘奇近年因應花卉潮流,逐年減少百合花種植面積與產量,轉型引種栽植國外新興花卉,多元化生產兼顧傳統與創新,他說,「輕量、百搭、耐儲運與少農藥,只要符合4項其中3項理念的花卉,我們就會嘗試引進、種植上市。」
歷經劍蘭、百合盛世 借鑑國外改進栽培技術
臺中后里是全臺百合之鄉,1980年代則是球根類花卉劍蘭的主要產地。「從有記憶以來,上學的路上都是劍蘭花田。」后里區花卉產銷班第21班辦公處內,羅弘奇悠然沏茶,說起由劍蘭起步的花農生涯,90年代劍蘭外銷日本蓬勃發展,羅弘奇1994年退伍隨父親腳步投入劍蘭生產,1年時間就將栽植面積擴大至3公頃。
臺灣的劍蘭種球源自荷蘭,1996年羅弘奇首次遠赴荷蘭,了解劍蘭與同屬球根花卉的百合種球供應鏈,兩者種植技術層面相似,於是開始少量投入百合切花生產,於冬季種植。羅弘奇指出,2001年至2017年為臺灣百合產業全盛期,后里劍蘭花田在這時由百合取代,綵宏花卉農場百合栽培最多時曾達5、6公頃,年產80萬支百合鮮切花。
后里地區百合花農以百合、水稻輪耕方式專業化規模生產,專注於一項花卉。羅弘奇則始終秉持多元栽培:「多元化種植是我的考量之一啦。」除了不斷調整策略、品項,尋找最佳生產模式,羅弘奇亦竭力於提升種植技術。
一次日本技術交流,發現新潟縣當地花農會自行「養種球」,種球經在地馴化適應後對切花品質有所提升。羅弘奇說,臺灣百合種球多源自荷蘭,價格以規格計價,小球售價則約大球一半,「我們同樣引進荷蘭的小球試驗,用臺灣氣候馴化,養大冷藏休眠後隔年取出種植。」栽植成效和進口大球定植所得切花品質相當甚至超越,經估算購球等成本卻大幅減少,獲利率增加約46%。
又一次到日本埼玉縣,發現當地花農使用藍色遮陰網,遮蔽下的光偏藍色光譜,可加強花朵著色;回國後,羅弘奇向廠商訂製藍色網子,結合本來就有的白、綠色遮陰網,區分季節使用,「白色冬天能保溫、綠色秋天增加葉片寬度,藍色春暖花開時能讓花朵更鮮豔。」偶有一次因遮陰網不足,同時使用所有顏色的網子,意外發現同一批花卉產期有異。羅弘奇對於產期可藉遮陰網調節感到驚喜,「這樣我們一次種植的量就可以增加,拉長採收天數不會集於一次同批採完,節省多次分批種植的人力工時。」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