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交流開啟寶島蘭花育種傳奇 競爭力來自育種力 動能十足的蘭花產業
【 撰文/林慧貞 圖片提供/台灣蘭花育種者協會 】
走進歐美日韓民眾家裡,迎面而來很可能是臺灣的蝴蝶蘭,去(2023)年蝴蝶蘭外銷產值達到新臺幣51億6,391萬元,全球每3株蝴蝶蘭苗就有1株來自臺灣,僅次於荷蘭,年年吸引無數國家來取經。將蘭花推上世界舞臺的是遍佈全臺、深藏在民間的花農,這幾年歷經荷蘭搶占市場、COVID-19疫情,臺灣蘭花雖有起落,卻始終在全球保有一席之地,豐沛的育種能量是重要關鍵,本期報導專訪台灣蘭花育種者協會理事長周伯倚,細數臺灣蘭花育種背景,以及未來的挑戰和轉機。
臺灣蘭花產業可粗略分成最上游的育種,業者選育出適合的品種後,交由中游育苗催花,在溫控下大量生產瓶苗、小苗、中苗、大苗,再由下游貿易商運銷海內外,產業集中在嘉南一帶,其中位在臺南市後壁區、占地175公頃的農業部農業科技園區管理中心蘭花園區最為人所知,2008年成立的台灣蘭花育種者協會(下稱育種者協會)辦公室卻則坐落於彰化縣溪州鄉。
周伯倚解釋,南部主要是生產重鎮,但育種者遍佈全臺,各擅勝場,例如北回歸線以北,光線沒那麼好,宜蘭育出來的品種就適合往荷蘭發展,蝴蝶蘭適合地點則是嘉義以南,大紅花品種就是從嘉義開始算起,大白花品種最佳栽培的地方則是臺南以南,「溪洲對育種者來講就是最佳的距離,南來北往都方便。」
秘書長楊怡萍補充,協會位於彰化縣苗木生產專區,附近的彰化田尾也正好是鼎鼎大名的花鄉,和推廣花卉相輔相成,因此選定此地落腳,目前會員共有237人。
南來北往的重要性,隱含著一段特殊的臺灣蘭花育種史。周伯倚表示,臺灣最早的育種者是學歷高、收入多的醫生、商人、官員,蘭花單價高,賞蘭是上流社會的文化和交際,這些人也較有機會到國外看到好的品種,慢慢收集回臺,開始育種。
育種既是興趣,也是比拚,楊怡萍說,當時賞蘭風氣旺盛,幾乎週週都有展示會,「對他們來講,交流蘭花,讓自己的作品走出去,是件值得炫耀的事。」其他人看到新奇的花,互相打探、贈送、買賣,由於育種有一定門檻,因此育種者也不吝分享自己的成果,不怕心血外流,「育種是一件可以分享的事情,跟同好交流可以培養出蝴蝶蘭育種的眼界跟心胸,不會只侷限在一方之地。」
品種交流出乎熱誠 養蘭花如培育小孩
周伯倚出身資訊背景,2005年返鄉協助家中蘭花產業,之前還在臺北工作時,他常陪著父母送花到各店鋪,卻發現店家以花期不長、顏色不佳為由扣款或退貨,讓他決心要育出花期長的蘭花品種。周伯倚向前輩學習經驗,到附近蘭園參觀,首次育出品種便一鳴驚人,獲得台灣蘭花產銷發展協會頒發難度極高的AQ獎「傑出品質獎」。
「當時我還不知道為什麼大家叫我請客,後來才明白這個獎很難,我下一個拿到AQ獎的品種已經是快10年後了。」他笑著說起育種往事,特別感謝前輩的照顧,當時雖然育出滿園花,卻不知如何挑選,是前輩龔憲志不辭辛勞來到蘭園,指點後才有好成果。育種至今近20年,他說自己從未花錢買過一個品種,都是跟其他人交流而得,若遇到同好,他也會將自己的花送出,傳承前輩留下來的美好風氣。
身為育種者,周伯倚認為,蘭花育種需要不斷交流才能突破自己,育出一個蘭花品種至少3年,不免遇到瓶頸,類同養小孩,「蘭花又叫難花,要種死很難,但種到漂亮更困難,」育種有時會受限在自己的蘭園,必須走出去看看。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