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得智慧長得美麗 國產花卉的競爭力 臺灣蘭花以多樣性接單能力在世界打出一片天
【 整理╱蕭尹琪 攝影╱吳尚鴻 口述╱陳駿季 採訪╱余麗姿、蕭尹琪 】
蘭花是臺灣出口農產品裡的佼佼者,以多樣性生產接單的彈性,在國際舞臺占有一席之地。農業部長陳駿季專長植物種苗繁殖技術,曾領軍農業部「花卉重點產業研究團隊」將臺灣蘭花推上國際舞臺。蘭花產業勇於求新求變,早期就參與智慧農業,運用有成,符合現今農業部推動跨域整合資訊,降低風險,提高韌性的智慧農業目標。
回顧臺灣的蝴蝶蘭產業,從一開始家庭代工模式,到現在大規模的生產,經歷了很長的一段時間,遇過一些挑戰。臺灣的強項是花卉育種能力,培育多樣化品種的能力帶來商機。蝴蝶蘭細微的變化,仔細看都有不同的樣子,這也是花卉讓人欣賞的原因。靜靜觀賞花卉時,會發現花的紋路,每一盆、每一朵都不一樣,讓人覺得享受。
蘭花產業率先投入智慧農業 知識數位化帶來產業韌性
我們在規劃智慧農業的時候,從一開始到最後,我相信有超過100個版本。智慧農業追求高效率、安全、低風險。坦白說一開始很多農業人不看好,認為還沒完全機械化就要智慧化,走得太前面,因此我們把焦點鎖定在機械化比較完全的農產業,比如蘭花產業。
那時候智慧農業還是一個新的想法,大家對於是否能夠幫助農業升級,還沒那麼有信心,於是就用「到處點火」的概念找願意配合測試的產業來做。實際執行後,會發現確實有些產業有符合預期,所謂智慧農業,就是知識數位化,並且在搭配感測元件的監測後自動回饋。如此一來有數據輔助,就可以減少手動,增加自動。現在看來,蘭花在這部份是愈做愈好,當產業開始知道成果,政策就有落地的機會。
在我們新的政策裡,智慧農業包含了服務、整合、智慧鏈結,我希望能夠成為一個生態系(ecosystem),連結農場端,工廠端和銷售端。讓智慧科技的擴散帶動產業發展,跨域科技整合打造的產銷大數據資料庫,落實資訊透明化來降低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資訊落差,以上就可以提供給農民好品質的數位服務,讓農產品的品質管理提升。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